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俄国近代历程中重要的一个历史事件,俄国农奴制由来已久,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俄国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伴随着国内农奴起义反抗不断,国际环境恶化的现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开始着手推进农奴制改革,但是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并不是真的解放农奴,那么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
1864年8月16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军区条例》,根据这个条例成立了10个军区:彼得堡、芬兰、里加、维连斯克、华沙、基辅、敖德萨、哈尔科夫、莫斯科、喀山,加上随后建立的高加索、土耳克斯坦、奥伦堡、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共十五个军区。
斯托雷平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俄国历史上却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于1906至1911年间出任俄罗斯帝国首相,主导俄国土地改革,让200万农民成为富农,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粮食出口国,创造了俄国历史上的经济奇迹。
20世纪初俄国社会危机严重,国内状况日趋恶化,为挽救专制制度斯斯托雷平进行改革,其改革涉及各个领域,但以农业改革最具代表性。斯托雷平改革是俄国政府挽救专制制度的最后一次尝试,由于积弊已久,加上大贵族阻挠,改革以失败告终。
当时的中国大约处在康熙统治年间,雅克萨之战后,中俄就东段边界等问题进行交涉,中国清朝和沙皇俄国之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并不是清朝晚期的不平等条约,而是一个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