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打破科学的边界:Z世代与顶尖科学家对话”直播活动上,15位世界知名科学类大奖得主与中国青年科学家和科学自媒体达人从不同的科学领域与专业背景出发,围绕基础科学、前沿科技、社会科学、医学健康以及青年科学素养培育等方面展开交流。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4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该中心与CGTN智库、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近日在上海举办“打破科学的边界:Z世代与顶尖科学家对话”直播活动,顶尖科学家与青年人对话时强调,好奇心是科学的基本驱动力。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如何突破底层认知局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月11日,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走进重庆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以下简称“重师附小”)和重庆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重师附中”),分别以主题讲座和零距离座谈的形式,在广大学子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讲座现场。
“时代呼唤勇立技术潮头的搏击者,也一定能造就这样的搏击者。”作为深势科技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张林峰一直执着于攀登技术巅峰,打造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从底层创新到行业落地的生态链。当前,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新前沿。
正是因为心怀搜寻系外行星的梦想,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葛健领导团队自主研制高色散光谱仪和建造望远镜,开展达摩近邻宜居行星巡天,成功发现一颗距地16光年距离处、绕着类太阳恒星波江座40运行的超级地球,也就是科幻电视剧《星际迷航》上想象存在的瓦肯星。
斯万特帕博,202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的研究方向很小众,可是却也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经过长期斯万特帕博以及这个专业中很多专家的一起努力,让我们现在知道了:在当今地球上的这80亿人类里,除了非洲的黑皮肤人类,其实白种人和黄种人的身体里都有4%左右的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基因,这里提到的这两种人都是古代已经灭绝的人类近亲。
因为好奇,所以探索;因为好奇,所以坚韧;因为好奇,所以热爱。对林君浩而言,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是引领他在漫长的科研路上不断前行的明灯。仰望星空,他以用科技撬动世界变革为己任;脚踏实地,他更潜心研究解决基础科学种种难题。
参考消息网10月7日报道 据法新社10月4日报道,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逆袭”: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蒙吉·巴文迪周三告诉我们,他在大学第一次考试就失败了,这次经历原本可能“彻底摧垮他”,但他却从中吸取了“坚持不懈”的教训。
今年的诺贝尔奖,将AI推到了科学舞台的中央,标志着AI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认可,也体现了学科交叉赋能将成为AI时代的科研发展趋势。用AI赋能学科研究,创新科研新范式。这一点在西湖大学的科研项目中已得到体现。
国盛医学首席科学家邓杏飞:不变的好奇心,游子归来探索精准诊断“飞”这一字,是广东国盛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盛医学”)首席科学家邓杏飞的人生关键词。小时候每每仰望天空,看到飞机呼啸而过,邓杏飞的心也“飞”到了远方,成为飞行员的梦想悄悄“种”下。
【采访者按】:理论物理是一门深奥但又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学问。在公众文化里,从来不缺少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影子。去年电影《奥本海默》的全球成功是一个重要例子,而今年,随着著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的逝世,与李政道有关的二战之后理论物理进展的讨论不时出现在媒体报道上。
“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原标题:海南大学教授杨玮枫二十年从事基础物理研究——(引题)永葆好奇心,探索“阿秒”世界(主题)人民日报记者 曹文轩人物小传杨玮枫,1977年生,山东淄博人,海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