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十年代邵氏片场竹棚中飘出的第一声胡琴,到千禧年后数字技术合成的磅礴交响,华语武侠音乐用半个世纪的跋涉在五线谱上刻下侠义精神的年轮,让李慕白的青冥剑与令狐冲的酒葫芦在旋律中共振出跨越时空的回响。若论武侠音乐的启蒙印记,1972年电影《侠女》中由作曲家王福龄谱写的《侠女主题曲》当属开山之作。
在我们的认知里中国古代的音乐只有五个音,分别是宫、商、角、徵、羽,最早的名称见于距今2600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中,有采用数学运算方法获得五音的科学办法,这就是中国音乐史上著名的三分损益法。
我国歌曲的起源最早可考的大概是流传于巴、楚交汇之地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这些。之后有《诗经》,有音乐理论著作《乐经》。及至今天,《诗经》的具体唱法已经失传,我国现在人取其词作大意,开发出了一种新的曲风——古风。
古琴用的音律是五音十二律。五音即“宫、商、角、徵、羽”类似现在简谱中的1、2、3、5、6。即宫等于1(Do),商等于2(Re),角等于3(Mi),徵等于5(Sol),羽等于6(La)。但是这“宫商角徵羽”的名称是何时形成的呢?它们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元宵晚会》将于2月12日晚8点档与海内外观众见面。晚会在“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总基调中,通过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戏曲、魔术等各类型的节目,呈上一席兼具传统意蕴与现代活力的团圆家宴,与全球观众共度上元之夜。
在恬静清雅的琴箫合鸣中,伴着汉代古曲《胡笳十八拍》的动人旋律,9月15日,熏风乐社“五音疗愈——玲珑国乐音乐会”在中秋小长假的上海音乐厅拉开幕布。本场音乐会上,熏风乐社带来了一系列从古代宫廷雅乐到现代的创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