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21日讯 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他们忘了全世界,却会记得某些重要瞬间。山东广播电视台以沂蒙“红嫂”张淑贞老人的故事为原型,与中共临沂市委组织部、中共沂南县委组织部联合出品微电影《饺子》,致敬沂蒙“红嫂”,赓续红色血脉,激发奋进力量。
沂蒙红嫂架桥的原型在电影《红嫂》中,有一幕令人感动的场景:沂蒙妇女搭人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八路军战士铺设了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这一情节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着真实的原型。这个原型就是李桂芳,一个来自汶河岸边的东坡池村的妇救会会长。
沂蒙精神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升华。沂蒙精神是临沂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各位听众,欢迎收听《夜读》“行在山东”系列。沂南,古称阳都,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诞生地,也是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沂南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史载:“阳都,临沂之上游,英贤辈出,烟水之胜,轶于江南。
刘知侠的中篇小说《红嫂》写于1961年,直到1997年,才按照小说的故事脉络,拍成了一部电影。在电影里,首次出现了红嫂与村里的妇女们,在解放军战士渡过湍急河水的时候,用家里的木板、门板,架在她们跃入在河水中的柔弱肩头上,搭起了一座人桥。
5月20日-22日,来自中央省市媒体记者、自媒体大V、优质短视频创作者等40多人组成的采访团来到沂南,围绕我县高质量发展情况,以文字、图文、短视频和电视新闻等多种形式,聚焦智圣故里的创新实践,展现我县高质量发展强劲的韧性和活力。跟随他们的脚步,让我们一起遇见沂南!
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小车队长”李家才故居、战邮会纪念馆、中共山东分局旧址、山东纵队司令部旧址、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旧址、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北海银行旧址、火线桥旧址、战地托儿所旧址、战时总医院旧址、战时兵工厂旧址、战地供销社旧址等红色遗迹30余处,是典型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当我静静地伫立在明德英像前,心怀无比崇敬的心情学习这位普通而又无私的“母亲”事迹时,不仅抑制不住地流下了两次眼泪!一方面,我为自己作为沂蒙人,到现在才来参观沂蒙红嫂纪念馆而感到遗憾;另一方面,也为有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女性老乡而自豪!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引导大家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崇左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展《党史百年 天天读》活动,带领大家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共话初心使命,向中国共产党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