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也有过这种感觉:一些非北京人对北京人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仰慕。我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外系的同学,非要让我宿舍的同学介绍我们俩认识,我去了吧,一说我是秦皇岛本地人,脸色瞬间就从满怀期待变成了大大的失望。
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当初被爸爸打的男孩,长大了之后,成为打儿子的爸爸。当初不停接收妈妈负面情绪的女儿,长大了之后,成为不停散发负面情绪给女儿的母亲。……为何长大后的我们,会变成自己曾经最不喜欢的人呢?家庭,是温暖和爱的港湾,但也是压力和伤害的源泉。
“感觉活不下去了!我3天3夜没有睡觉,着了魔似地疯狂上网查资料。”时隔多年,一位北京妈妈讲起往事,仍然泣不成声。孩子在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不到10天,艾滋病阳性报告也随之而来。“孩子该怎么办?大学还上吗?还能活多久?”这位妈妈拿着报告的手不停地发抖。
如果你的孩子真有选择出生在谁家的机会,你其实是没什么竞争力的。当你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诸多辛苦时,你也应该感激孩子不曾嫌弃。——老杨的猫头鹰,《读者》2025年第2期作家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写道:“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
1953年的一个下午,在长沙的一个小村庄里,一个小男孩正蹲在一个角落之中默默啜泣着。男孩见到母亲,一把抱住她的大腿,抬起头睁大泪汪汪的眼睛说道:“我说毛主席是我的外公,村里那几个坏蛋又笑我!还说我乱攀关系,是政治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