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王彬 张瑜 【编者按】从新闻到见解,字里行间读懂社会万象。有思想有观点,智慧碰撞把握时代脉搏。让我们一起《读端》,一起“潮”。本期嘉宾是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玮。(视频由AI共同创作)假新闻,最近你碰到过吗?
近日,国家网信办公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10月14日。《征求意见稿》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生成、合成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
AI发展快,系紧“安全带”(“融”观中国)——“人工智能与信息保护”系列报道之二AI“换脸”实施诈骗、AI伪造图片传播谣言、AI“复活”逝者引发争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深度伪造的例子屡见不鲜。
近日,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灾情牵动人心。然而就在此时,也有个别人别有用心地用地震题材蹭热度,编造虚假信息,制造恐慌,被警方处罚。据山西网警1月10日发布消息称,1月7日,有人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消息称,“大同1月6日晚上12点发生了9.
人工智能的“双刃剑”效应日益明显。AI技术在引发科技变革、提升生产力和效率等方面展现了充分的潜力,但与此同时,它带来的安全隐患也越来越凸显。利用深度伪造制造假象、操纵舆论甚至进行欺诈活动已经侵扰了正常的公众生活,“AI骗局”的新手段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近段时间以来与事故、灾害相关的谣言较为突出部分网民为追逐流量采用无中生有、捏造数据拼凑剪接、移花接木借助AI等手段编造谣言误导公众认知在一定范围内引发社会恐慌在此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对近期一系列涉突发事件谣言案例进行盘点提醒其中的常见套路助力广大网民提升辨别能力避免掉入谣言陷阱
“现有法律没有针对AI技术应用的详细规定,需要法院在个案中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法官需要理解AI技术的原理和影响,以便准确认定侵权事实和责任。如何鉴定AI合成视频的真实性以及确认侵权行为的证据,是该类案件中法律适用的难点。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火爆,在网络上编造和传播谣言的成本也变得更低。利用AI合成技术编造谣言,甚至生成逼近真实的图片、音视频,颠覆了“有图就有真相”的常规认知,让人难辨真假。今年1月,某网络平台出现一条关于“西安爆炸”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