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李世杰, 马立琼, 熊贤梅, 张 严, 陈梓杰, 冯俊铭, 高怡加, 曾展鹏. 三七总皂苷对富血小板血浆促进兔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26: 2155-2160.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三七粉是三七主根打成的粉,其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苦泄温通,甘能补虚,行止兼备,主泄兼补,既化瘀而止血,又活血而止痛,还兼补虚而强体,具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长,为治出血、瘀血诸证之良药,兼体虚者更宜。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 Panax notoginseng)的根,花亦可药用。据中医经验,生品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熟品补血和血;前者用于咳血吐血、跌扑肿痛、外伤出血,后者用于失血、贫血。三七中含总皂苷约12%,曾分离出三七皂苷A及B。
古代医家认为中风的病机与风邪乘虚而入、痰热阻窍等有关,致使营血阻滞不通,肢体失于活动。现代医者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肾气亏虚,是中风发病的基础,而“标实”为痰、瘀、火,即气虚则津液输布异常,痰浊乃生,痰浊、瘀血相互搏结,阻滞脑络,则发为中风。
中医常说“百病多瘀”就是指某个类型的疾病、或者在疾病的某一阶段(特别是后期)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状态。像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跌打损伤、软组织挫伤、骨折恢复期、中风甚至心梗、脑梗、冠心病等都会伴随着血瘀的发生。血瘀会造成人体水肿疼痛、组织坏死、长期血瘀还会引发一系列心血管疾病。
三七,自古以来素有“北人参,南三七”的美名,更是在《本草纲目》中,被明代药学家李时珍称为“金不换”。《药典》记载: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F. H. Chen的干燥根和根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