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家善,1961年生,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韩国牧园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院长、美国蒙哥马利学院中国画教授。
16世纪的时候,当中国处于明王朝时期,欧洲是在文艺复兴的时候。与此相对应,明代画家在文艺创作中,又共同凸显了人文精神,显现出了世俗的趋向,本文以中国和西方两大画家唐寅和提香为例,阐释了中国和西方美术对“世俗化”的表现形式。
早在公元 1世纪或 2世纪,中国东汉时期的画家已开始采用斜透视(oblique perspective)。例如,北宋时期的界画《磨坊》(局部),作者不详(传为卫贤的《闸口盘车图》),现藏上海博物馆。场景是水磨坊,周围河道环绕。
郎世宁在华51年,迄今其康熙时期的作品未见留存,最早的绘画活动始见于雍正元年内务府造办处汉文档案,但主要涉及花鸟、动物以及宫廷装饰静物画,如作于雍正元年的《聚瑞图》、雍正二年的《嵩献英芝图》、雍正六年的《百骏图》、雍正十年的《午瑞图》等,皆为其在清宫的早期代表作。
到了清代,西洋宗教图画曾在坊间刊刻、流行,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在攻讦汤若望时,便从社会上流行的西洋宗教图画中选取了三幅——《众人拥戴耶稣》、《耶稣自钉刑架》和《立刑架像》,以此作为汤若望传播异教的罪证,使其锒铛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