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中国科学家已成功将3D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体内,这标志着在打印血管及其他器官用于人类移植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英国《金融时报》网站12月15日报道,邓迪大学的教授阿尔弗雷德•库斯基耶里爵士表示:“这一开创性研究将改变再生医学的发展之路。
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科学家联合研发出一项开创性的3D打印技术,成功创建出迄今最小的人体微血管。这一进展有望为科学家提供一种全新的药物测试方法,从而终结使用动物进行药物测试的历史。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杂志。动物试验并不能精准预测人类对药物的反应。
长江日报全媒体讯(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常宇)来自大冶六旬的纪先生患上腹主动脉瘤,笔直血管成了“九曲十八弯”,医生通过3D打印出和他实际瘤体一样大小的主动脉瘤模型,通过模型模拟手术,探明方向,为实际手术节省一半时间,相当于少拍100多张X光片。昨日,纪先生出院。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血管外科团队通过3D打印建造4条“人工隧道”,为一名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禁区拆弹”,通过实施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在完整封闭动脉瘤的同时,保住患者内脏区四条重要分支动脉。
1月3日,山西白求恩医院 同济山西医院血管外科成功运用3D打印模型辅助体外开窗内脏四分支重建技术,为一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完成了“禁区拆弹”,通过主动脉支架的精准定位与释放,有效隔绝了动脉瘤区域,保证了内脏四条分支血流通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手术创伤与并发症的发生。
科学家一直致力于使用生物3D打印技术培养可移植的人工组织和器官。但由于无法在组织和器官的内部打印出血管,从而持续的为人工器官输送养分、代谢废物,因此目前的3D打印器官能够存活的时间非常短。而哈佛大学获得最新的突破,可以打印出维持生物学功能的并可以存活超过六个星期的组织。
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介入手术团队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体外开窗”+腔内修复技术成功为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杨军实施手术,这一新型的手术方式不仅得到了业内专家及患者的好评,更标志着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在微创救治大血管复杂病变技术上达到疆内先进水平。
在刚刚落幕的2017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中国电信展台上的煎饼“卖”得格外火爆。这并不是危言耸听,科技进步正在让这一设想变成可能,因为3D打印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医疗领域,3D生物打印技术开始兴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家文课题组提出适用于三维毛细血管支架高效构建的飞秒激光动态全息加工方法,可用于产生三维毛细血管网络。相关研究作为封面文章日前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相关技术获专利授权。期刊封面组织工程的目的是构建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用于修复人体缺损和治疗疾病。
参考消息网5月2日报道据时事社网站4月25日报道,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医院4月24日宣布,研究人员使用“生物3D打印机”成功帮助3名手指神经受损的患者实现了神经再生。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由3D打印机打印的“神经导管”移植到患处后,3人均恢复了知觉,据说已经重返工作岗位。
科技日报北京3月21日电 (记者刘霞)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联合团队借助新的3D打印技术,开发出一种多层人造皮肤,只需18天即可长成。这种仿真皮肤可用于提升护肤品测试效率,并催生更好的皮肤治疗方法。相关研究发表于新一期《先进功能材料》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