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一批功勋卓著的革命将领站在主席台上接受国家的褒奖,但其中一人尤为引人注目。他既未在枪林弹雨中指挥千军万马,也从未担任过“师长”这样的高层指挥职务,可毛主席却坚持将“开国上将”的殊荣授予这位蒙古族干部。
在国军军衔体系里面,上将算是最高的等级了,而其中又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特级上将,仅蒋介石一人;上述这些国军高级将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风云人物,其中不少人跟我党打过仗,有过冲突,比如中央红军长征时,桂系的李宗仁便极力阻挡;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5次反“围剿”遭受严重失利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实施战略性大转移,史称‘长征‘。
从1921年嘉兴湖上的一艘游船上开始,到1949年一个伟大国度的诞生,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闯荡过来,我党由一个仅有几十人的团体,发展成拥有上千万党员的庞大队伍,其中的艰险历程和难忘岁月,也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不易。
众所周知,这次军衔评定是有着严格标准的,过去的职称、资历、战绩都要作为考量标准,而在其中五十五名上将的评选标准是:1952年评级的时候就达到了兵团级正职、红军时期任职师级以上,且抗战时期担任军团级或者新四军旅级以上职务。
而在这璀璨星河中,有一位来自内蒙古的杰出代表——乌兰夫,尽管他未曾参与红军长征,亦非八路军成员,更未担任过师级以上职务,但毛泽东依然坚定地授予他上将军衔,这一决定背后,蕴含着乌兰夫为民族革命与民族团结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在新中国的57位开国上将中,很多人的故事都为国人耳熟能详,他们的名字也可谓大名鼎鼎:许世友、张爱萍、韩先楚、洪学智、陈再道、刘亚楼、宋时轮……大家之所以熟悉他们,无疑和他们卓越的战功以及独特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