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于2024年8月1日拍摄的由中企承建的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图片来源:新华社)2025年新年伊始,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再次将新年首访目的地选在了非洲。新年首访非洲作为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和鲜明特色,此次王毅外长访非的目的地分别是纳米比亚、刚果(布)、乍得、尼日利亚。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赴非洲特派记者 邢晓婧 张旺 刘欣 涂蕾】雨后初霁,凉风习习。非洲第一大岛国马达加斯加的天空湛蓝,田野开阔。汽车驶入首都塔那那利佛西郊马义奇镇,一片引入中国技术的杂交水稻试验田映入眼帘。
刚刚刷到一个新闻,近日在卡塔尔举办的“多哈论坛”,其中有两位非洲籍留学生在论坛发问环节,针对我们国家的参会者居然提出了令人非所思的问题,说实话,看到这两位非洲留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任何一个国人听到都会惊掉下巴,请问他们怎么有脸提出这样的问题了!
中国技术如何改变非洲土地前言中国人有多厉害?非洲那片荒废了千年的土地,竟然在短短十年内被中国人变成了丰收的良田!不但让14亿人口都吃饱饭,还帮助地球另一边的非洲国家实现了“粮食自由”。曾经贫瘠、颗粒无收的非洲大陆,如今每逢夏秋都会迎来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
前言“高先生,你不觉得有点虚伪吗?”这是多哈论坛上,一名来自非洲的学生,对参加会议的中国学者高志凯所提出的疑问。在中国人以往的印象中,由于我们常年对非洲进行的无私援助,不仅发展了大批非洲国家的经济,也让很多非洲国家,成为了我国网友口中的“铁哥们”。
来源:环球网 3月21日,在结束“走读中国”江苏线活动第三天的参访行程后,来自利比里亚《每日观察家报》的大卫•门卓(David S. Menjor)对三天来的所见所闻发表感想道:“中国已经取得和即将取得的成就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中国的多元一体和团结统一。
梅西是湖南科技学院的一名埃塞俄比亚籍老师,在中国获得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工作。梅西从2014年读研究生开始就深入中国农村地区调研,十年来他见证了中国农业、农村的飞速发展,现在教学期间他也常常带学生到农村观察。
8月21日,第六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暨中非智库高端对话在北京举行。尼日利亚《外交官特刊》外事记者负责人拉斐尔·奥尼(Raphaël Oni)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一个知道方向却不独行的领导者,“中国知道道路,愿与他人分享,与我们携手同行”。
来源:海外网 中外记者采访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海外网9月6日电 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肯尼亚、南非、尼日利亚、冈比亚等多个非洲国家记者向海外网表示,中国治安良好、经济科技发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环球时报赴宁夏特派记者 唐亚】日前,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环球网联合主办的2024“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活动的宁夏线中,《环球时报》记者跟随来自肯尼亚、南非、坦桑尼亚、尼日利亚、斐济等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非洲中心、亚太中心的14名外媒记者先后走访银川、中卫两座城市,与他们进行深
探寻中华文化魅力,感受千年墨韵风情。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历经千年发展,演变成为当今的汉字。来自加纳的留学生爱琳沉醉于书法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诠释,借助书法,她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