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贬到黄州所写的诗稿。字迹看来颠倒随意,大小不一,似乎粗拙而不经意;但是,精于书法的人都看得出,那欹侧顿挫中有妩媚宛转,收放自如,化规矩于无形,是传世苏书中最好的一件。“……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感鸟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点击收听蒋勋老师亲述音频↓↓一个征服自己的时代 所有写中国历史的书中,宋朝都是一个积弱不振的时代,我们对于宋朝的认识就是每打必输。所以我们心里可能不喜欢这个朝代。 可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一个积弱的朝代,却在辽、西夏、金诸强敌面前存在了三百年,并且留下了让所有人佩服的文化。
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被关入监牢百余天,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即宋神宗元丰五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对比他初到黄州时的诗作“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和后来的《赤壁赋》,就可以看出《寒食诗》的特别之处,其全文是:“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