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时,我想我还是青年,这信我看看应该还是可以的。其实,我的青年时期一直是迷茫状态,作为女孩子,没什么学历,家里人催婚催得紧,就赶紧找个人结婚了,一个青年,在青春年华时,到底应该过什么样的人生?思想应该是什么样的?从书中去看看吧。第一,谈读书。
走在白溪村,不时可见历史悠久、中西合璧特征明显的侨房和碉楼。这些建筑,就像大海中的一盏盏航标灯,让旅外乡亲看到回家的路。这些建筑,是白溪华侨和港澳乡亲念于情、存于心的家园,也是白溪村的宝贵财富。白溪村的碉楼。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隽杰图/受访者提供11月初,一条“87岁美籍古巴老人寻找中国亲人”的视频在互联网广为流传,引发大量关注。视频中,头发花白的老人手中捧着父亲和同父异母姐姐的照片,渴望寻找到父亲在中国的亲人。日前,羊城晚报记者联系到视频发布者马小六。
□魏保吉“忆往昔风雨兼程岁月如歌,看今朝百年华诞风华正茂”。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只有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新征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千百年来,用书信传递情谊、寄托期望,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与各界国际人士通信,这一封封信件书写了中国新时代国际交往的一段段佳话。从28日开始,总台推出系列报道《大国来信》,讲述书信背后的故事。
“带着我的梦想上天宫”征集活动开展以来,收到全国各地3万余封来信。香港培侨中学的陈蔓琳和同学也相约写信,寄给中国空间站。令她惊喜的是,自己的信真的收到了回音。航天员陈冬在信中鼓励她和同学们勇敢追梦,将来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贡献。
“与先生远隔一世之久,跨越阴阳之界,笔墨之间,见字如晤。欲告先生,如君所盼,国民已富强,教育正发展。感念先生创学贡献之余,亦诺承先生之精神,吾将于未来征途奋斗不止,致知无央,充爱无疆……”这是今年5月,一位在读的“00后”厦大学子写给爱国华侨陈嘉庚的信,道出许多厦大人的心声。
Video Player is loading.captions settings, opens captions settings dialogcaptions off, selected--:-- /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敬爱的雷锋叔叔:您好!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我第二次给您写信。第一次给您写信是三十年前的三月,我坐在长江之畔一个土坯构建的简陋教室里,崇拜地望着您那微微泛黄的画像,冥思苦想着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写给雷锋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