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末清初起,人们就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为“四大奇书”。近来有人说,“影响中国世道人心的书,不是政治、哲学、历史经典,也不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各种经典,而是《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这两部文学经典。”
在明代,《金瓶梅》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并列,被称为“四大奇书”。正如张竹坡在《读法》中所说:“西门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经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蕙莲是不识高低的人,如意儿是顶缺之人,若王六儿与林太太等,直与李桂姐辈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
《金瓶梅》是中国明代长篇白话虚构世情小说,一般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作为奇书的它至今被人提起,都会有“难以启齿”的刻板印象。明慧先生曾写道:郭德纲有段相声说:最近每天发奋读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是中国人公认的四大名著,这四部古典章回小说经久不衰,里面的故事、场景、典故以及写作手法,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甚至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研究产业,很多人靠着《四大名著》逐渐成为了富裕阶层。
但是,“四大名著”这一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近日翻看近代出版资料才发现,“四大名著”这一说法,最早出现在1919年2月14日上海《申报》求古斋书帖社的广告上,但紧随“四大名著”标题后面的书目竟然是《廿五史弹词》《随园诗法丛话》《金圣叹、陈眉公才子尺牍》《唐诗白话解》,与我们如今所了解的“四大名著”完全没有关系。
作者:徐永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明清时期,运河区域的许多文人参与治生(经营家业、谋生计)活动,成为明清文学、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反映了明清文人的生活状态、价值理念和文学创作趋向。
历史上凡是称为“晚”的阶段,都是一个较长的时段,通常政治变动比较剧烈、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有时还是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产生,并与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发生激烈冲突的时代,普遍故事繁多。中华大地幅员广袤,区域发展差异性很大,晚明上海地区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10月26日下午,文汇讲堂169-5期“上海6000年(全称为上海文明探源工程:贯古通今向未来 上海6000年)”,在闵行区华漕镇王圻故里·赵家村鹿鸣影苑举办,主题为《史学大家王圻与隐逸士人陈继儒——晚明上海士人的民本思想与创新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