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城镇化有很大进展,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64.72%。从城镇化意愿来看,多数农民向往城市生活、愿意落户城市,并且在行动上也积极响应农村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希望从“农村人”转变为“农民工”之后,再有一次蝶变,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
《通知》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鼓励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做好与现有支持政策的衔接,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日前,“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4”在北京举行,主题为“新型城镇化新篇章与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该论坛由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主办。
日前,我国发布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今年国家将扎实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明确要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那么,今年新一轮的“农村进城”国家有什么好政策,咱们老百姓是该留在农村还是往城里发展好呢?
“村里好多在大城市打工的返乡,在县城找了工作、买了房。”“一手拿农房农地租金,一手拿进城福利成了新市民。”“孩子来县城读书,一家人也跟着从农村搬到了县城。”……这样的变化,正在黄冈各地悄然发生。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近几年,随着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陆续到期,国家作出全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决定,明确二轮土地到期后要坚持延包原则,不推倒重来、打乱重分,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得以稳定延包,绝大多数农户对承包地、人口等信息无异议的直接顺延。
我国新市民这一群体约有3亿人,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服务好新市民,对于进一步提升消费恢复动力、尽快稳定房地产市场、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均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消息,《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已经印发,建议大家都可以关注一下,因为里面有很多关于自己切身利益的东西。具体内容很多,但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
日前,芜湖发布的13条稳楼市新政中提出“探索购买部分产权”,引发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认为,芜湖此次探索“半购半租”的卖房新方式,通过购买部分产权,客观上降低了直接购房成本。 除了探索购买部分产权,芜湖新政还提出,加大购房补贴力度、降低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支持房票“以旧换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