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编是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它是中华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印记,被誉为“民间一绝”。2023年,手艺人俞家祥的“俞氏棕编”成功申报了常州市武进区区级非遗,他的“守艺”之心也越发地坚定执着。
一个人 一双手 一辈子中国棕编看汉中,汉中棕编看南郑。出生在南郑村的何文满7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棕编这门手艺,从小耳濡目染,如今66岁的何文满就是这门手艺的非遗传承人。为推广这门手艺,何文满带头创新,带着产品参加各类产品推介和展示会。
为什么要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新繁棕编90后传承人钟昕说,因为喜欢,所以想要传承。新繁棕编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新繁棕编,既保留了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时尚潮流。据钟昕介绍,新繁棕编最开始多用于居家的生活用品,比如说帽子、鞋子、扇子、针线盒等等。
来源:【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肖 霄一片棕榈叶,经过撕、拉、绕、穿、扎等手法,变成一只蚱蜢、蜻蜓,或是一朵玫瑰花。这是长沙棕叶编(也称棕编),用南方特有的棕榈树叶为原料进行编织的传统民间工艺,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走入周佳霖的家,一面整齐挂满各类奖项的墙率先映入眼帘。环顾四周,是大大小小的棕编作品,模样精巧动人,目光粗略扫过也足以留下深刻印象。“她做什么都像回事。”在父亲宋国庆自豪介绍她种种事迹与荣誉时,处在无声世界中的周佳霖安静坐在一旁,专注把玩着手里的棕叶,偶尔抬头一笑,面色温婉。
1月15日,新都区侨资企业巧帆棕编牵手理塘县“妈妈树”助力非遗活动在新都区侨资企业巧帆棕编艺术中心举行,揭开了成都国家级非遗棕编与甘孜州州级非遗项目—理塘手工纺织品“妮热”合作的序幕(“妮热”汉语意思是羊毛被毯)。
近日,沈丘县欧家棕编第六代中国非遗文化传承人欧阳玉柱走进该县周营镇欧营小学,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实践课,手把手传授棕编技艺,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进入课堂,欧阳玉柱先给孩子们介绍了棕编的历史来源、非遗典故、编织材料和编织方法等有关棕编工艺的文化和技法。
中国网2月15日讯1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德工乐游”亲子非遗研学活动,在什邡市师古镇师古华庭全龄友好生态智慧康养基地举行。来自什邡市师古镇辖区的30组家庭共计70余名职工及子女代表参加了研学活动。活动现场。
来源:经济日报作为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湖南长沙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庆假期,人潮熙攘的太平老街内,“地道长沙民艺馆”推出非遗项目展演、非遗作品展示、非遗技艺体验等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打卡。
棕编艺术家马群是第六代棕编技艺传人,自幼酷爱艺术,热衷于棕编的钻研、创作与交流,技艺精湛、细微、传神、独特。马群精心研创的棕编神龙系列作品更是独树一帜,深受国内外友人的青睐和收藏。跟随记者一起去看看吧。
长沙市盲人协会副主席吴声湄分享自己的追梦故事。现场,残奥会冠军刘立、史怡捷以及教练员李跃华获赠鲜花。红网时刻新闻10月25日讯(通讯员 胡谦)“双目失明曾让我陷入无尽黑暗,但当我邂逅盲人柔道这个项目时,心中仿佛被注入了一团熊熊烈火。
川观新闻记者 张红霞10月19日晚8点,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走进成都市新都区锦门景区,用50分钟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幅绚丽的非遗画卷。央视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及歌手阿朵步入三河锦门非遗街区,一览“南丝绸之路”起点的魅力。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1月4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禹 通讯员 陈卓刚 潘帅方)在金黄的稻田边,以广袤的田野为舞台,以蓝天白云为背景,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音乐与自然交织出绝美的秋日序曲……近日,“道林秋韵-小镇青年稻田音乐会”在千年古镇宁乡市道林镇举办,为八方来客带来了一场集自然、艺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