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阿Q"处于外力的压迫之下,他自身的基本诉求不能实现,又不能以积极向上、顽强抗争的态度对待人生,而是以自欺欺人、消极退缩的方式苟且偷生,那么"阿Q"就会一直存在,不仅是在中国,更是在世界所有人之中,而精神胜利的现象也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
首先,从百度找来“”阿Q精神”的解释,简短一点,“阿Q精神”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学者概括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却。所谓阿Q精神,究竟是怎样呢?
他始终能昂起头高高兴兴地走在村庄里,被人打了,他说:什么世道儿子打老子,用这种心理排解方式舒缓自己的心理压力,同时这是他的第一轮精神胜利法,如果换作我们可能就会郁郁寡欢,不仅肉体上承受痛苦,还要在精神上对自己进行批判自我折磨。
耶稣准了它们,污鬼就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第一次品尝时,宛如囫囵吞枣,然后沉浸于享受观看人类丑态的快感之中,但随着后面的反复品味,看人丑态的快感退去,而内心的灼烧感却逐步加深,而其中阿Q的形象更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而且时常在现实生活中想起他,但我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到“阿Q精神”。“阿Q精神”通常是被那些需要胜利而又无法得到胜利的人用来维持自己精神上的平衡的一种药方,也可以称为一种自欺欺人的骗术。简言之,是使用精神胜利法进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却。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暂且不论形式如何,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肯定是不遑多让的,至于独立性,在那个社会背景下自己能活那么久,姑且也算是有的。
阿Q是一个清末民初打长工住庙门的穷苦人,这是一个处于被剥削欺凌的阶层,所以阿Q被赵老爷,地保,假洋鬼子等这些统治压迫阶层,轮翻欺负,可是阿Q没有一点反抗及反抗意识,一点都没有,而是完全认了,甚至还去讨好谄媚之。
《阿Q正传》被收入鲁迅先生第一部小说集《呐喊》,鲁迅在这部小说集自序中曾这样说: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的,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