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精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AI技术正在颠覆世人的传统认知,特别是深度合成等技术应用方式使得“眼见为真”变得“眼见不一定为真”。在这种高度智能化的技术发展阶段,部分研发者、提供者开始探索更为多样化的技术应用方式。
漫画/张平原 有了技术加持,和逝去的亲人“对话”并非遥不可及。 清明节将至,用AI(人工智能)“复活”逝者的话题火了。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消费者花费数十元至数千元,将已故亲人的照片、音视频等发给商户,就能得到一段让其“鲜活起来”——有微表情乃至开口说话的视频。
古人过清明,都在做什么呢?我们大多会选择清明这个即是节日,又是节气的日子,和已经逝去的亲人们,甚至是祖宗们聊点啥,这个时候多数人的行为一般都是烧纸一捧,纸钱若干,墓碑前摆上点心、饭菜、美酒,甚至香烟,然后说出上一年的总结和下一年的计划。
近期,音乐人包小柏用AI技术“复活”离世两年的女儿;又有网友未经明星亲属授权,将多名去世明星AI“复活”。AI“复活术”一时引发相关法律、伦理边界的争论。2023年4月,就已经有公司开始对外提供AI“复活术”服务。
来源:【西安日报】随着清明节临近,一种新兴的AI技术——“复活”已逝亲人,成为热词。该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数字化复制已逝亲人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以虚拟形象的形式让人们再次与他们进行“交流”。
生成式AI技术浪潮下,和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成为可能。清明节将至,“AI复活”的热度持续爆增,正成为一项热门生意,不过,因为涉及伦理和法律风险,争议的声音也不小。无论如何,“AI复活”的爆火彷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技术怎样向善、应用边界在哪里,还需理性对待。
今年清明节期间,南宁、杭州等多地陵园引入AI技术“复活”逝者,使亲属与AI数字亲人实现实时对话,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就在不久前,还有网友发布了利用AI技术制作的李玟、乔任梁、高以翔等去世明星的“复活”视频,几人在视频中先是向“粉丝”问好,随后又表达了思念与祝福。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俊清明节临近,又到思亲最浓时。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连日来,一项新兴的生意悄然兴起——AI“复活”已逝亲人。所谓的AI“复活”已逝亲人,就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已逝亲人的图片、视频、声音等转化为虚拟形象,让家属与已逝亲人再“见”一面。
清明时节,“AI复活”的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如果有机会使用AI技术和逝去的亲人再见一面,你会接受吗?又该如何避免越界,守住法律和道德底线呢?■“复活”亲人:从银幕科幻到现实产业链用数字生命“复活”至亲,曾经只属于电影银幕中的科幻想象,如今却在现实世界中初现端倪。
来源:【濮阳日报】仅需一张照片和一段逝者录音,就能在数字世界中让逝者“永生”……清明节前后,此类AI“复活”广告宣传在各大电商和社交平台上日益活跃,甚至演变成一门新“生意”。技术的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精神与情感需求提供了更多载体,与此同时,AI“复活”也引发强烈争议。
复活已故亲人使用AI技术是否可接受,涉及许多复杂的伦理、道德、法律和社会考虑,应该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并且遵循法律和伦理的准则。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取决于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