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梅江区江北老城,一种厚重感油然而生。两层的骑楼安静整齐地矗立在道路两旁,斑驳的墙壁道出岁月的故事;骑楼下,经营多年的老店正开张营业,雾气蒸腾间,让人忍不住驻足观看。行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大街小巷宽敞整洁。这片记载着梅州记忆的区域,背后有着一群守护者。
清晨的临河街头,一名环卫工人正在帅丰街清扫街道。他站在道牙中间,手持一把外形奇特的大“扫帚”,顺着砖缝扫过,垃圾、尘土被尽数扫起,省时省力。“这叫波斯扫把,是我自创的清扫神器,用这个扫台阶和道牙,又快又干净。”68岁的紫飞飞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负责帅丰街的普扫工作。
环卫工人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无论刮风下雨,他们每天默默地清扫着街道,保持着城市的整洁。扫地工作看似简单,但要把城市打扫干净并不容易。长年累月的清扫工作,让环卫工人一手扫地“功夫”炉火纯青。他们熟悉每一个角落,知道如何高效地清扫路面,如何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何为“花扫把”?顾名思义,是在竹质扫把“添色加彩”,扫起地与竹质扫把不同。4月9日,负责沙市区廖子河路环卫保洁员赵晓英左手提着铁质簸箕,右手持着“花扫把”,每走约5米的路程,便将收集归拢的飞絮、落叶、尘土、纸屑等扫入簸箕,尔后倒入保洁车里。
中新网新疆新闻11月18日电(阿娜尔古丽·如则买买提)近年来,洛浦县恰尔巴格镇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扫帚产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通过指尖技艺实现增收。一把把看似平凡的小扫帚,为村民们“扫”出了一条宽阔的致富新途径。
5月13日,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陈平义拢好竹枝,准备捆扎扫帚。 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摄5月13日下午,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成片的梨树环着村,装好车的扫帚也准备发货了。这个有着4500多亩土地的农业村,除了众所周知的梨种植产业,还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
原标题:扫把虽小,能扫出天地良心太原日报记者 张慧在山西综改示范区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个身着橙色工装的身影——54岁的环卫女工李先英。她用扫帚丈量城市的温度,用坚守诠释母爱的伟大,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
来源:【石家庄新闻网】5月28日,走进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赵龙扫帚加工厂,一股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村民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分拣、编面、绑扎……大家手脚麻利,技术熟练,不一会儿一把扫帚就做好了。“像我们岁数大了,去外面打工没有合适的工作,于是平时种地,农闲时就到本村的扫帚加工厂打工。
在常人的眼里,芨芨草只是路边或荒野的杂草,但在博湖县查干诺尔乡乌腾郭楞村村民买合木提·玉散眼里,它却是增收致富的法宝。买合木提·玉散积极抢抓商机,在合理安排农事后,变农闲为农忙,利用传统手艺扎制扫把销售市场。这种悄然而生的“农闲经济”成为村民增收致富助推器。
5月13日,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陈平义拢好竹枝,准备捆扎扫帚。 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摄5月13日下午,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成片的梨树环着村,装好车的扫帚也准备发货了。这个有着4500多亩土地的农业村,除了众所周知的梨种植产业,还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4月7日消息(记者 王康景)体量如卡车,背上一个大水箱,沿着消博会会场周边主要干道匀速行驶,底盘区域喷出两行高压水柱清洗路面,后方紧跟着几乎同体型的车用底盘的扫把似的转盘在清扫路面......
中新社石家庄5月12日电 题:河北赵县“金枝扫帚”出圈记作者 牛琳 俱凝搏在河北省赵县谢庄镇南龙化村,每年有数千吨竹枝从浙江、安徽运往这座中国北方村庄。这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运来的竹枝被村民们制作成扫帚,销往全国10余个省份。
当“水扫把”对上“竹扫把”,哪个会赢?23日上午9时,记者在福州市鼓楼区中山路口看到了一位拿着竹扫把的环卫工人与另外一位拿着“水扫把”的环卫工人在PK。环卫李大姐一边晃动着手中的竹扫把一边说:“凭什么要换掉我的扫把?我用这把扫把可更顺手,那水枪有什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