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3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春祥 通讯员 田如瑞 陈丽华)3月26日,在江永县思源实验学校五年级5班劳动课堂上,黄巧媛老师向同学们讲解非遗棕编的传统文化特色和发展历程,并讲授手工棕编蚂蚱技巧,带领学生亲手制作棕编蚂蚱。这是江永县开展“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的一个镜头。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秦文 黄晓荣 济南报道 栩栩如生的蚂蚱,憨态可掬的大象,以假乱真的迅猛龙、蛇颈龙……近日,一位来自四川成都的女工程师自学非遗棕编的故事频频登上热搜。 张女士是一位石油行业的工程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了用棕榈树叶编织这项非遗技艺,从此便开始自学棕编。
课堂现场。红网时刻益阳9月30日讯(通讯员 郭慧娟 李冰玉)9月29日,在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中,现代农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教师符敏、图文信息中心教师冷益苗将“棕编”非遗引入课堂,为2024级现代农业技术、园艺技术专业新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专业认知教育课。
一个人 一双手 一辈子中国棕编看汉中,汉中棕编看南郑。出生在南郑村的何文满7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棕编这门手艺,从小耳濡目染,如今66岁的何文满就是这门手艺的非遗传承人。为推广这门手艺,何文满带头创新,带着产品参加各类产品推介和展示会。
棕编是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它是中华农耕文明时代的文化印记,被誉为“民间一绝”。2023年,手艺人俞家祥的“俞氏棕编”成功申报了常州市武进区区级非遗,他的“守艺”之心也越发地坚定执着。
为什么要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新繁棕编90后传承人钟昕说,因为喜欢,所以想要传承。新繁棕编起源于清代嘉庆末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新繁棕编,既保留了传统风格,又符合现代时尚潮流。据钟昕介绍,新繁棕编最开始多用于居家的生活用品,比如说帽子、鞋子、扇子、针线盒等等。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近日,顺庆区辉景小学开展棕编教学活动,并成立了非遗棕编艺术实践工作坊。工作坊内,棕叶、剪刀等工具整齐摆放,孩子们或低头编织,或低声交流,或向老师请教。
轻盈可爱的蚂蚱、展翅飞翔的蝴蝶、欢快跳跃的青蛙……你很难想象,这些精巧逼真、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竟是用棕榈叶编织出来的手工艺品。(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在宝庆路上,一位手艺师傅蹲坐在路边,用精湛的手艺向路人展示着非遗文化……棕编是一项非常耗时、费事的工艺。
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万盛老街,一排古色古香的门店中,有一间特别醒目。门楣左右分别插着一面红底黄旗。旗子上,“先奎棕编”4个字十分亮眼。这就是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巴渝棕编(老黑山传统棕编)传承人王先奎的棕编工作室。走进工作室,三面靠墙的展示柜中全是棕编作品。
栩栩如生的蜻蜓和蚂蚱,“不怒自威”的蛟龙和朱雀,活灵活现的天牛和小蛇……看似普通的棕榈叶、钢丝,经过一双巧手撕、拉、编、绕、折、穿,很快就被编成了各式各样的小动物。始于三国时代这门棕编技艺,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棕编丨棕编是汉族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采用老棕叶和棕叶芯为原料,有干编与湿编之分。采用结体穿插扎系的方法来构成形象,主要题材有蜻蜓、蚱蜢、青蛙、虾、金鱼等,编好后用红豆绿豆做眼睛,小动物的身子和脚爪则由细铁丝扎制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