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怡摄影:季俊辉展示研究成果,向顶尖科学家发问,表达自己的想法,挑战现有知识的边界……以“追求卓越,探索无限”为主题的“两棵一模一样品种的大树,都是250岁,相距30公里。一棵长到了7米,而另一棵则高达37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不同?
中新网上海10月27日电 题:来自顶尖科学家的“科学第一课”:“我们不知道”中新网记者 李姝徵10月25日至27日,在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行期间,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科学家共聚上海,开启一场“科学盛宴”。
“基因工程技术能否帮助人类解决健康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AI性别偏见问题?”“在探索开发新一代材料过程中,如何平衡材料各方面的特性,如强度、能耗、环保、成本等?”……如果告诉你,这些问题是由一群中学生提出的,你是否会发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感叹?
2024中国机器人大赛吸引了国内200多所高校的1700多支队伍参赛。新华社发西安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张保军教授指导学生开展T细胞生物学实验。资料图片由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共同承办的202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伦敦举行。新华社发图为中山大学毕业生。
南都讯 7月25日,由深圳零一学院主办的第二届“X-Fusion”全球创新者聚变大会在深圳南山举行,来自全球的约600名中学生、大学生参加了大会,院士们现场聆听12份代表性创新构想报告,并与学子围绕“新时代的创新”进行深度交流。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晚年提出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日前,在大城市教科院五次学术交流会暨第五届“脑科学与教育”学术会议上,院士专家们共同探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策,以期求解“钱学森之问”这一时代课题。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陈彬刘畅(化名)并不否认,自己来到深圳零一学院(以下简称零一学院)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逃课”。说这番话时,他正坐在零一学院猫头鹰实验室3楼回廊的一张桌子旁,专心吃着一份简单的盒饭。此时已是晚上8点,走廊里很安静。
卓越科学,创新致成。创新是第一动力,怎样孕育更多“核爆点”?科学是全球语言,如何同向而行共建生态?对于这样的叩问,昨天下午闭幕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是一次探索之旅。它没有预设路径,但其提供的与大师“过招”、跨学科交流的沉浸式体验,如同行走在山谷,必有回响。
这一个月,中国科学院的郑泉水院士很是忙碌。作为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的他,自5月中旬以来陆续走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澳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多地高校,以《痛快的学与教——创生教育:数智时代全新的教育思考与实践》为主题,举行了多场精彩分享。
近日,深圳坪山发布广东首个县域级“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政策,推出九条十款具体举措,打破地域和院校限制,鼓励所有具备学科优势、契合重点产业发展的高校科研院所在坪山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