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第七年。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推出长三角城市政要系列访谈,采访苏浙皖重点城市负责同志,共话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出芜湖,就能生产一架国产通航飞机吗?
潮新闻 记者 徐添城 李娇俨 铜陵市郊区融媒体中心 陈磊“江南大通,靠山临江,上接两湖,下通苏杭。”沿着长江而下,这一站,我们来到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安徽铜陵的大通古镇。地处青通河与长江交汇处的大通古镇,一度市井繁华。
安徽省下辖了104个县级行政单位,45个是市辖区、9个县级市、50个县。在安徽省县级市中宁国市的辖区面积最大有2487平方公里,界首市的最小仅667.3平方公里,常驻人口数量上无为市位居首位,在人均GDP数据上对比来看宁国市是潜山市的近2.2倍,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徐添城 李娇俨 铜陵市郊区融媒体中心 陈磊安徽铜陵,大通古镇澜溪老街。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街上的游客却算不上多。街区中段,夏洪兴老秤行——一块中华老字号招牌下,夏大明正一边打磨秤杆,一边留意着路过的行人。夏大明正在打磨秤杆。
“我们这儿,以前有个别称,叫作‘小上海’。”安徽省阜阳市界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曹伟跟记者说,“但提‘小上海’,还真不是为了套近乎。”这座紧挨着河南省周口市、当地美食排行榜第一位的皖北小城,第一眼很难让人跟“上海”联想到一起。不过,界首与上海的关系着实不浅。
“和悦洲,小上海”并不仅仅是我的一本书的书名,也是故乡安徽铜陵和悦洲自清末民初以后约定俗成的另一个称号。已成废墟的和悦洲头道街对于上一代或上上一代和悦洲人,最难忘怀的是和悦洲的三条大街和十三条通江的巷子,现三条大街均已难寻旧影,唯十三条巷子却依然存在,只是早就不见当初的陈迹。
新华社合肥4月16日电 题:黄山脚下“留守”的上海人新华社记者陈尚营、马欣然、汪海月阳春时节,驱车沿黄山东麓南行,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出口下高速,一块刻有“东黄山”字样的石头静静矗立,前方红砖木顶的海派建筑和高大繁密的法国梧桐渐渐映入眼帘。
而第二大城市芜湖同样也是一座不可小觑的城市,被称为“小上海”,是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经济都是全省的第二位。不过,在安徽除了芜湖,还有一座被遗忘的宝藏城市,曾是安徽第一大城市,做了近200年的省会!
界首市的基本概况:界首市,安徽省辖县级市,由阜阳市代管,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别名界沟,南接临泉县,东邻太和县,西北与河南省的沈丘县、郸城县两县交界,属沉积平原,地势平坦,处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之间的过渡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总面积667.3平方千米。
大通港是铜陵港的前身,港口位于大通镇下街头至羊山矶一带江岸。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允许外国轮船有在长江自由航行、通商的特权,并制定了《长江通商各口统共章程》,到1876年7月,长江除了上海、南京等通商口岸外,又增开了宜昌、芜湖等通商口岸,同时确定大通、安庆、沙市等港口为外轮停泊点,并将大通港列为外国轮船停泊和上下客货的重点处所,即当时称呼的“寄航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