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盐城8月24日电 题:探访江苏盐城范公堤遗迹:曾经兴盐运,至今惠民生作者 谷华 顾名筛“丁溪是古盐场所在地,历史上商贾云集,货通南北。这座古庆丰桥横跨在古盐运河上,虽然桥面几经修缮,但桥基与拱券都是宋代原物,桥身坚固,仍在为来往两岸的村民提供便利。
有人说,海盐文化是盐城历史文化的经线,海堤文化是盐城历史文化的纬线。为了沿海的安宁,同时也为了发展沿海盐业生产和充盈国库,自唐代以降,官府开始组织民力在盐城沿海一带修筑海堤。常丰堰为何直到唐代才修筑海堤?
来往穿梭于河道上的船只,装运着两淮出产的食盐。所谓两淮,就是淮河南北靠近海边的地区,作为盐的主产地之一,这里生产的盐被称为淮盐。在波澜壮阔的千年盐业史上,淮盐有着“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之称,人们更是用“淮盐出,天下咸”来形容淮盐在古代盐业史上的地位。盐从哪里来?
漫长的盐业文明,赋予这座城市坚韧的禀赋,终于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因那段伴随着抗日烽火的刻骨铭心的红色历史,这座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苏北小城,穿透岁月积淀,登上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在中国革命历史长卷中占有一席重地。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见习记者 雷蕴含近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其中,通报了江苏省盐城市沙井头等相关盐业考古成果。结合文献记载,初步认定沙井头遗址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所在地,沙井头遗址的建筑遗迹为盐渎县官署性质建筑。
盐城,因海而生,因盐而兴。宋代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先后在盐城东台西溪任盐官,后相继入朝为相,“西溪三杰”传为千古佳话;铁军忠魂,民心所向,新四军军部在这里浴火重生,用热血筑起“华中人民的长城”;生态立城,鹤舞鹿鸣,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在此圆梦。
常州寺墩遗址发现了崧泽文化墓地、木构建筑和良渚文化建筑基址,反映了太湖地区的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南京西街遗址发现了六朝都城的南大门,勾勒了六朝时期南京中轴线……2月26日,2023年度江苏地域文明探源重要进展汇报会在南京举办。
本报记者 姚雪青《人民日报》2025年02月03日 第 06 版 版面截图原题:新发现遗址点超百处 江苏盐业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黄海勾勒出绵长的海岸线,沉淀了百味之首的食盐结晶。在江苏,还有一座因盐而生的城市——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