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所研究型大学推行“非升即走”制度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有利于提升高校学术产出,促进人才流动,改善近亲繁殖的学术生态,构建学术思想多元化网络;关键词:非升即走 预聘制 高校教师聘用改革 人事制度 学术权利 高等学校。
文 | 静子“6年发表9篇核心期刊论文,如完不成将面临被解聘的风险”“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5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近日,有媒体报道高校青年教师(谐称“青椒”)群体的生存发展状况,呼吁莫让“非升即走”跑偏走样,引发社会广泛关
“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我校的最低服务期为8年。”“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五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近日,这则《太原师范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的截图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前段时间,台湾大学植物所张姓副教授在实验室内上吊自杀,留下遗书表示主要是因为升等压力大。据张副教授的同学与学弟妹表示,张的个性比较内向,但做研究相当认真,升任副教授多年,一直没有办法升教授,近年论文发表又不顺利,加上最近身体出状况,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非升即走”制度引入国内已30余年,正被越来越多高校采用。这一制度旨在打破高校教师职业“铁饭碗”,改变高校教师“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身份固化现象。但近几年,部分高校“非升即走”制度遭遇热议,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不友好”被愈加频繁地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