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师说》。终于读完了,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言归正传。商榷一: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相信是个中国人都知道。但我们读到这个“三”的时候,可能会有个疑问:到底“三人”是实指“三人”呢?还是指“多人”?毕竟“三”可以泛指“多”。
作者:李建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师说》写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韩愈时任四门博士。文章中所谓“师”,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唐人并没有否定这样的断文识字的教师,而是指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时事热点头条说#9月10日,又是一年教师节。作者:洞见yy清人蔡世远在《古文雅正》里说:“师道立则善人多,然唐时诸人鲜推尊为师者,独有一韩子。”中唐时期,很多士人都崇尚权力与金钱,唯独韩愈始终坚守古道,以学识为重。公元801年,韩愈调任国子监博士,负责教导大唐有学之士。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创作的一篇阐述从师求学道理的议论文,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反复论证,层层对比,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文章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教材搁置起来,词典虽有成说,但回到具体语境中,到底该如何翻译,还得细究一番。最近做一套综合检测训练,出现了一道题,翻译课文《师说》中的句子“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提供的参考答案是: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比不上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