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点亮美好生活,思想启悟人生真谛。6月25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德峰做客晏溪书院西溪讲堂,与听众分享《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精神家园》,用哲学启迪人生智慧,找寻属于我们的精神家园。夏日的西溪古镇,万物葳蕤,处处生机。
文/陈育老师他的一生有两个爱好,一是研究哲学,二是抽烟,而且他的爱好和普通人的浅尝辄止不一样,他对两样爱好都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他就是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王德峰,在复旦大学,师生都称他为“哲学王子”,在校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深受学生的欢迎。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作出“当代人无家可归”这个对当代文明状况的判断,是因为当代人类经济生活的一个基本方式是资本的运作和增殖,追求资本的增殖使当代人卷入了一个无穷尽的“竞比”的漩涡,人们无法安心立命。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文梅 北京报道67岁的王德峰走到哪里都有一群忠实拥趸。从《六祖坛经》《心经》到阳明心学,再到《红楼梦》、命理学和哲学导论,这位复旦大学哲学院的退休教授似乎信手拈来。
布鲁克纳在维也纳开始创作交响曲的时候,有一位叫汉斯里克的乐评人,老是和布鲁克纳对着干。汉斯里克是勃拉姆斯的忠实拥趸,有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融合到炉火纯青的勃拉姆斯珠玉在前,汉斯里克认为布鲁克纳的作品无论在表现形式和审美目标上,远远达不到标准。
上海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先生谈当下国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世界时说:中国作为一个存在5000年文明的国度,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比如儒家所倡导的仁政仁爱、知行合一等文化理念,时至今日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可弥补人们普遍缺乏精神家园。
但是,随着社会转型中的巨大的变化,节奏快,竞争激烈,两极分化加剧,人情淡漠,信任缺失,个人利己主义盛行,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以及不同利益,不同地位的阶层的出现和产生,都促成了人们,在人的精神层面出现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焦虑和压力,而又无法自拔,无可解脱,使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极其缺少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