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湖北新闻10月27日电(毛亚显 王棣)“高能核物理进展、创新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武汉举办。研讨会组织学术交流报告70余个,来自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挪威、匈牙利、美国、瑞士及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等国家和机构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记者2月17日获悉,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牛一斐教授团队与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栗建兴教授团队合作,针对核物理中长期存在的难题——“如何测量具有更高多极性的同位旋矢量巨共振”,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探针调控原子核巨多极共振的新方案。
□王任王普1902年出生于沂南县依汶镇,是沂蒙山走出的第一位留洋科学博士。作为中国核物理学先驱,王普先生曾经闻名于海内外,载于世界科学史册,但在故乡他的名字却不为人所知。王普于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升入北大物理系。
12月12日,记者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科研人员及其合作者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装置开展了质子滴线核磷-26衰变性质的高精度测量, 发现了β衰变中最强同位旋混杂现象,直接挑战人们对于原子核相互作用力的理解。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极端条件下的原子核结构研究是当前核物理领域中重要前沿之一。高速转动核可能出现的奇特现象是实验和理论关注的热点。实验上已陆续发现高速转动核的能级交叉、回弯、Signature splitting等新奇现象。
封面新闻记者 张馨心近日,全球知名科学期刊《自然》杂志公布2024年度推动科学发展的十大人物榜单。其中,德国国家计量研究所物理学家埃克哈德·佩克(Ekkehard Peik)因推动核时钟的发展而入选。德国国家计量研究所物理学家埃克哈德·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