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8月16日,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德润申城”新时代好榜样长宁直播访谈邀请全国文明单位——上海市同仁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施敏,做客愚园路电台,与大家共话“身边的好医生”。
来源:中国青年网中国青年网平顶山8月31日电(记者 王文坛)“我怕过,但想到救援队是被困人员重见光明的希望,看着家属满眼的渴盼,我心里就颤抖,在抢夺生命的关口,不敢怕,也怕不起,只有挺身而出!”面对灾难应急救援的生与死,张旗磊矛盾过、挣扎过,但义无反顾成为他的唯一选项。
郑昕桥在山东半岛的东端,大乳山脚下,有一处承载着深厚红色记忆的地方——胶东育儿所。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刚刚来到人世的亲生骨肉,送给当地百姓带养。胶东育儿所旧址。人民网 郑昕桥摄。
中新网乌鲁木齐10月3日电 (王小军 阿卜力提普·艾则孜)在新疆墨玉县奎牙镇玉泉村,1996年出生的维吾尔族青年玉苏普江·艾比布拉如今已是声名远扬,他的勇敢、善良被许多人称道。在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鄢铺渡口长江沙滩上摆摊经营时,他在长江边连续两天救起三名落水者的事迹,感动无数人。
潮新闻 见习记者 高心同 通讯员 陈晖俗话说“麻绳单从细处断”,但有时,苦难却像密密麻麻的绳结,在一个人的一生里排起长队。最近,在采访中,记者偶然得知了衢州残疾人士朱建国的经历。今年58岁的他,已有28年糖尿病史,16年的肾病史及失明史。
8月29日,冯育德在西安向记者展示援非时期的照片。新华社记者蔺娟摄新华社西安9月1日电 题:六次援非,他见证中国医疗队大爱无疆新华社记者蔺娟、闫馨禾“喝过尼罗河水的人还会回来。”回忆起六次援非经历,73岁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退休职工冯育德眼神里满是怀念。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从2021年11月开始,中国(福建)第19批援塞内加尔医疗队正式成立,来自闽东医院的麻醉科医生黄建斌,两次请缨远赴塞内加尔执行援外医疗任务。黄建斌医生所在的迪亚姆尼亚久儿童医院是塞内加尔最大的一所儿童综合医院。这里医疗设备匮乏,医务人员短缺。
“一名危重症患者突然呼吸困难,急需实施插管救治!”这天,刚从火箭军某部医院下班回家的主任医师单润刚接到了紧急电话。他立即折返,“全副武装”冲进ICU病房,为患者实施插管抢救。由于病人病情特殊,插管操作时医生与患者近距离接触,患者气管中随时可能喷出分泌物,带来很大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