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言:“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他的这种思想不仅在以“奉献”为主流的儒家文化潮流中显得格格不入,就是放到现在也是一个异类,在人们惯常的教育中是不能自私的,否则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罔论获得事业的高成就。而实际上我们在“无私奉献”的过程中是往往感受不到情感上的愉悦,更多的是被动的压抑和痛苦,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忽视了自身的真实的需求,违背了本性。
弘一法师讲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法号“无德”的禅师正拿着扫帚,在院子里打扫卫生。迎面走来三个人,分别上前向他行礼。问其来意,他们都说:人们都说佛法能开脱人,能让人不痛苦,由于我们不快乐,所以想从你这里寻找快乐之法,你可以告诉我们如何快乐起来吗?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CEO,全球著名的投资商,凭借670亿美元财富排名美国富豪第二名。正如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所说:“成功是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是想要自己得到的。”专注于那些你没有的东西,是一个可怕的错误。
图片来源:Jan Vermeer portait Paul Bloom,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 在本期的TED演讲中,心理学家Paul Bloom 将告诉我们,是不是真相不重要,你以为才更重要。这似乎和二战德国某纳粹收藏家颇有关系。
人的情绪很微妙,多变,且复杂,有时连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像不开心这件事,很多人都经历过,或许一件小事没做好,引起了不开心,亦或是别人对自己说的一句话,有了不适感,再或是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困难,也让自己不满意,总之,不愉快的体验似乎成为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