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秋季节的到来,昆明早晚温差逐渐增大,街头随处可见有的人穿着厚外套,有的人却还露着胳膊。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其实也有很多讲究。秋冻“秋冻”指的是从秋天向冬天过渡的时期,让人体适当地感受到一点寒意,从而增强耐寒的能力,为进入严冬做准备。
民谚有“春捂秋冻,防生杂病”之说,旨在告诉人们到了春天,气候转温,不要过早撤去厚衣,秋天虽天气渐凉,亦莫过早添衣,适度让身体受捂、挨冻有助于调动机体防御机能,提高机体自身抗病防病能力,增强人身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在冬季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身体难以适应,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易乘虚而入,引发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各种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气管炎、关节炎等。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9月6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杨京华在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秋冻’是指在秋天气候变凉后不要过早过多地增添衣服,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答:“春捂秋冻”的目的旨在顾护人体阳气,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秋冻是为了让机体在逐渐适应外界寒冷的过程中增加机体的适应力和抵抗力,对于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的人“秋冻”要谨慎。因为这类人阳气本来就不足,多穿些衣服反倒有益于固护阳气。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在气温多变之时,有些居民发现,遵循老话的“冻一冻”之后,体质还没改善,膝盖先开始受不住了。疼痛、肿胀、活动不利困扰了许多患者。骨关节炎患者在秋日应当如何保养膝关节?徐汇区天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医生向大家介绍。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意思就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快要进入秋分时节了,又该如何“冻”呢?
本报记者 杨彦帆“春捂秋冻”是一句民间预防疾病的谚语,是指在初春时天气逐渐转暖,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捂”一点;在初秋时,也不要刚有点冷就穿太多,适当“冻”一点,这对于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当下已过处暑节气,天气逐渐变凉,昼夜温差变大,“秋冻”如何因人而异,如何科学“秋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