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相生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他曾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插队落户生活了十年,到了1979年春天才回到天津。当年一起去插队落户的几十名同学,郝相生是最后一个回城的人。当年下乡插队时,郝相生刚满十六岁,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青少年。
天津知青插队李城文革动乱略有平息的1970年,中央一声号令,在全国各个城市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高潮。天津市一批批知青扛着红旗,打着背包,挎着书包,熙熙攘攘涌向火车站。随着一声震耳的鸣号声,上车的知青挤得水泄不通。
常启和尹一楠是天津知青,也是一个连队的战友,在共同的生活劳动中互生好感,也又因为是天津老乡,两人渐渐地走到了一起,成为了一对恋人。从1975年兵团归地方以后,有门路的知青就陆续地开始调回了城市,一时闹得人心浮动,纷纷找门路离开牧场。
2月17日,天津老知青欢聚一堂,拍照留念。新华网发(赵惠祥 摄)2月17日,天津支援云南边疆建设财贸职工欢聚一堂,200余位当年到云南边疆援助建设的支边青年从全国各地齐聚津门,回忆往事,重温曾经的奋斗历程。
我写了很多在知青大返城中,战友们是如何离开内蒙兵团的回忆文章,可以说,在1977年前,很多知青并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出路在何方,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处于美好青春期的知青们,在共同的生活劳动中,很多人开始谈起了恋爱。
1976年是我们到内蒙兵团的第六个年头,这六年当中,兵团发生的变化太大了。首先,1975年兵团体制改变,移交内蒙有关盟市管理,现役军人返回原部队,团部改成了牧场,我们43团改称宝日格斯台牧场。 其次,随着兵团的改制,战士们原来的美好理想破灭了,精神支柱倒塌了,前途变得一片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