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胡适离开了大陆,离开前做了两件事,让毛主席对他彻底失望。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在一次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上,毛主席提及胡适,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胡适这人真是倔强,我们多方托人带话给他,希望他能回国,可他就像没听见一样,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文 | 青云乱编辑 | 青云乱«——【·前言·】——»毛主席在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高度评价胡适:“我在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喜欢读《新青年》杂志。
提起胡适,不同年代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全然不同的面貌,五四运动的浪潮中,他高举白话文的大旗,是无数青年心中的“文学先锋”,几十年过去,历史的风沙似乎模糊了他的形象,“公知鼻祖”、“文化买办”等标签又将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胡适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最近一段时间,我像掉进了兔子洞的爱丽丝,一头扎进了民国历史的迷宫,那些在泛黄书页间闪耀的名字,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身影,都让我深深着迷,其中,胡适先生,这位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高山”的学者,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创作欲望,我开始查阅资料,研读他的著作,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胡适,并把我的所思所想分享到今日头条。
1948年,对于胡适和蒋介石来说,都是多事之秋的命运关头。胡适面临“致命诱惑”和去留选择,蒋介石则面临胜败成亡和内部逼宫。蒋介石两请胡适出山,胡适进言蒋介石“必须认错”1948年3月21日,北京大学校长胡适从北平飞到上海,4天后又转到南京。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一人在思想启蒙,文学领域争议颇大,鲁迅给他的正面评价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我最敬佩这二人”,给他的负面评价则是“胡适博士不愧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但是,从中国寻常百姓方面来说,这也是出卖自身灵魂的唯一秘诀!”
在五四前后,陈独秀和胡适可是诸多学子心中最敬佩的人物了,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就曾这样称赞过。1936年,当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延安访问毛泽东时,毛泽东就向斯诺直言:“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新青年》这个杂志了。我非常敬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