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泉州网1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福建省委网信委指导,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文物局相关司局、福建省委网信办、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委网信委、人民网主办,泉州市委网信办、国家文物局新闻中心、泉州市文物局、人民视频、泉州广播电视台承办的“何以中国·向海泉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系列遗产涵盖了社会结构、行政制度、交通、生产和商贸等诸多重要文化元素,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使其成为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你是否也会在别人背后议论纷纷,或者对某个人看不惯呢?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实际上,这世间本无对错之分,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认知,再加上各自的生活阅历不同,导致对事物的观点也就千差万别了。
一座南方的海港之城,千百年来,热闹有时,宁静有时,不变的是爱人敬神的传统、享受生活的姿态和拥抱世界的热情。它就是被13世纪的意大利商人所称颂的“光明之城”——泉州。早在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认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船只溅起阵阵浪花,晕散了岸边白墙黑瓦的倒影。这是江南水乡的运河,运河上多船多桥梁,最大的船体能驶向海洋,比海船更大的是架设在出海口的通济桥。庞大的船体穿过桥洞,光线明了又暗,暗了又明,是常见的风景。这条运河自钱塘江起,融通甬江水系。宁波既是河道的终点,也是通向海洋的起点。
题:泉州申遗成功一周年 海外侨胞述泉州故事。2021年7月25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也是为数不多的城市型世界文化遗产。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 上官云)这里,有九日山祈风石刻等瑰宝;这里,有蟳埔簪花围、提线木偶戏以及一系列令人惊艳非遗技艺……这里,就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日前,“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网络主题活动举行。
“泉州是一个很温暖的城市,值得再来。”今日,在讲述5月1日从焦急无助到温暖感动的遭遇之旅时,贵州的潘恩云毫不吝啬地夸赞泉州。当天,潘女士带着两个孩子到泉州旅游,在蟳埔村许久打不到车,淋雨之中的她们,遇到了一名泉州帅小伙的热心帮忙,将他们载到位于城东的酒店。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尚潮流不断更迭。总有一些文化特质沉淀,成为一座城的内核,一群人的向往。比如书卷气,它是当下年轻人所追求的“知识分子风”,克制不张扬、随性又理性,有温度、又有阅历感。众里寻他千百度。在中国东南沿海泉州,这股“知识分子风”,早已流行上千年,烙印在城和人的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