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文化中国行】 冒雨跋涉在泥泞不堪的河边小径,鞋底沾满了泥,一脚深一脚浅;行走于荒草丛生的羊肠小道上,披荆斩棘,汗水浸湿衣衫……日前,记者走进三秦大地,与陕西省咸阳市和宝鸡市的文物普查队员一起,于山野田间访古寻旧,感受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以下简称“四普”)的苦
当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我省“四普”工作进展如何?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跟随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陕西线,实地走访了咸阳和宝鸡两市共7个地方的普查情况。
新华社西安11月14日电 题:记者手记:在“四普”现场,见证跋涉与热爱新华社记者胡梦雪清晨七点,微雨依稀。自陕西宝鸡岐山县城驱车出发,经344国道,辗转来到一处“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址前。文物普查队员们的一天从“赶路”开始。
来源:陕西发布 2月7日,据省文物局消息: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启动以来,截至2月7日,旧石器专项调查队已完成近150处“三普”以后新发现旧石器遗址普查及资料录入工作,将为遗址所在市县后续旧石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翔实的科学资料和依据。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安2月7日电(记者 阿琳娜)记者7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自2024年5月“四普”工作全面启动以来,至2024年12月底,陕西已经完成近150处“三普”以后新发现旧石器遗址普查及资料录入工作,将对遗址所在市县后续旧石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资料和依据。
2025年1月9日,旬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田野调查一组在蜀河太阳包秦汉遗址进行复查中采集到少量红陶器残片,经文物专家初步认定属于西周时期历史遗存,可辨器型有西周陶鬲、陶盆、陶罐等,另外在遗址表面还发现一定数量的秦汉时期板瓦、筒瓦、灰陶片、加沙红陶、器口沿、器底等陶器残件,其纹
1月21日,陕西召开全省文物局长会议,传达全国、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精神,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省文物局局长贾强作题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好保护传承利用文章——加快形塑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工作报告,副局长钱继奎主持,副局长马宝收、孙周勇、王润录传达相关会议精神,宝鸡市、榆林市、商洛市文物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交流发言,局考古处、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督察与安全处解读2025年重点工作。
记者11月13日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随着实地调查工作的持续推进,宝鸡市太白县近日顺利完成了第四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复查文物点117处(太白专项调查14处),新发现文物点39处,其中多处遗址意义重大。
作者:李翔 李瑞近日,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来到陕西,用普查员的方式打开记者的一天,记录浸润着泥土的艰辛与收获。秋雨如丝落下,风起时便在空中细密地斜织。拨开朦胧的雨雾,我们一行人驱车赶往今天的第一站——陕西省胜利机械厂旧址。
【来源:西安报业】12月4日记者从省文物局获悉,安康市平利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30处,石桅杆是其中新发现之一,基本完好的清代石桅杆是古代科举文化的实物遗存。“此次发现的石桅杆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有表示荣耀和激励后人读书仕进的作用。
来源:【中国文物报】深秋十月,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当一天普查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来到陕西。多家中央媒体、行业媒体以及省级媒体记者跟随普查队员的脚步,在陕西礼泉、旬邑、彬州、岐山、扶风等地复查“三普”点位,踏查“四普”新发现。
【来源:西安晚报】本报讯 (记者 张潇) 陕西省考古近日又传喜讯。延安子长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队在子长市大理河与其支流交汇的河口地带发现了一座疑似石城遗址,工作人员根据现场遗迹现象初步确定为龙山中晚期重要遗址。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已进入第二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实地开展文物调查。我省“四普”工作进展如何?近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跟随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基层行主题宣传活动”陕西线,实地走访了咸阳和宝鸡两市共7个地方的普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