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1982年,中国农村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土地改革——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支持者认为,过去的大集体经营属于“大锅饭”形式,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分田到户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很快解决了温饱问题。
我这篇文章描述的,是我所经历的老家农村包产到户以后的现实情况。不敢说这是现在所有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国家这么大,地理、气候、人文环境各不相同,具体情况肯定也不一样。这篇文章所描述的,只是我所亲历的一些事。既无意诋毁什么,也不存在赞美什么。只是就事论事,客观描述。
只要讨论农村土地问题,网上就会出现两个不同概念词汇的碰撞:一个是“集体化”,一个是“单干”,而这里的“集体化”一般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大集体”,这里的“单干”一般指现在国家实行的“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人说,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单干”,中国已经实行5000年了。
今天说说分田到户的情况我是一个六十多岁农民,我经历过大集体时期,又经历过分田到户至今为止的所有情况,有很多人根本不是农民,他们凭空捏造,凭空臆想,说什么农村土地碎片化了,水利工程全部废了,农村土地年年争边界斗殴打架不断等等,他们的目的就是诋毁今天改革开放,否定分田到了户带来的成绩
在82年的改革开放大潮中,联产承包、分田单干成为了改变我们农民生活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名普通农民,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这背后的故事,以及我们这些生活在广袤田野间的人们的真实态度。改革开放初期,农村一片欣欣向荣。那时候,土地的分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会召开,我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偏远山村的农民也从一夜间的梦中醒来,这年冬天,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了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饿怕了的农民包括我家那一年我们栽了七亩多田山芋收了近两万斤,山芋放在家中堆了一房间,那几年信息不像现在这么灵通,但奇怪的是很多四川江苏的农民都知道我们安徽分田到户能吃饱很多人要饭來到我们安徽,就我们炯炀來了几位四川人有一位小姑娘还做了我同学的妻子,而我们村还來了一位江苏高邮人叫黄❌仙一直在我们村帮生产队放牛,全生产队管他饭,晚上唾牛棚,后來生活好转就回江苏高邮老家了,我记得我当时还与他在牛棚玩了几次。
六十年代中国,大地还复苏阵痛中摸索,三年自然灾害阴霾尚未散去,农村经济百废待兴,人民温饱问题仍是摆面前严峻挑战,生产队集体劳作模式,经历大跃进狂飙突进后,逐渐显露出其弊端,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温饱问题依旧困扰着千家万户。
土地包产到户的时间,小岗村是1978年。当时的程序是很简单的,每户给你发一张纸,上面写着,联产承包到户责任书,上面按等级写着水田多少,旱地多少,坡地多少,小菜园多少,当时能在这份责任书上签字的都是四零后和五零后,土地就这样承包给了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