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万物复苏,又到了天气由冷转暖的季节。你的秋裤已经脱了吗?别着急,俗话说“春捂秋冻”,那么春捂到底应该怎么“捂”?春捂要护好哪里?春捂要“捂”到什么时候?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小编为您梳理了相关问题,教您正确做好春捂。问为什么要春捂?
来源: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在秋季气温下降时,不要过快地增加厚衣服。处暑时节,早晚天气有些凉,老人、小孩可以适当地增加衣服,但是年轻人还是以夏季的衣服为主。到了九月中旬后,大家可以增加一点厚衣服。到了十月下旬,进入了寒露、霜降节气,气温明显转冷,这时大家可以将厚衣服穿起来了。
今天(3月20日)是春分节气,但还不是气象意义上春天的到来。一般来说,气象学上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根据这一标准,上海目前还没有入春,也意味着早晚气温变化大,对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较低人群来说,还是要牢记“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这句流传已久的养生俗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尤其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春季正确的穿衣方式 —— 春捂,是守护健康的关键一环。春季气温多变,乍暖还寒,做好春捂能帮助中老年人适应季节交替,抵御疾病入侵。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当冬季向春季转换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脱,并根据不同体质,因人而异。
进入春天已经有一段时间,却没有想象中的微风拂面,凉飕飕的春风吹在脸上反而有些许“冷酷”。俗话说“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还有梨花雪”。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稍不留神就容易被寒气侵扰。此时也是受凉的高发期,所以民间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俗语。
随着深秋季节的到来,昆明早晚温差逐渐增大,街头随处可见有的人穿着厚外套,有的人却还露着胳膊。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其实也有很多讲究。秋冻“秋冻”指的是从秋天向冬天过渡的时期,让人体适当地感受到一点寒意,从而增强耐寒的能力,为进入严冬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