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文化人的圈子当中,文人的话语,往往都是具有代表性。文人有文人的骨气,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气节。当今中国的有名的画家中,较为出名的有冷军、陈丹青等。陈丹青,中国艺术家,作家,文学评论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1980年凭代表作《西藏组画》扬名全国,轰动了整个中外艺术界。
2004年10月15日,著名画家陈丹青向清华大学提交了辞呈,辞去了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职务。这距离他2000年从美国载誉归来,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只有四年时间。为什么要辞职呢?说出来原因可能有一点不可置信,但是确实是这个原因。
聊陈丹青就比较有意思,很多人形容他是体制之外的一个文化怪人,但又与王朔完全不一样。陈丹青不是文坛钉子户那一类的人物,他懂得如何分析当下的社会,懂得如今文坛里需要什么,缺什么,自己看清楚了什么!这也是大家喜欢陈丹青的一个重要原因,喜欢聊陈丹青,相比王朔大家更喜欢陈丹青的性格。
作者说:我相信胡适不会对人说“我是读书人”,陈寅恪不会对人说“我是研究学问的”。北大、清华当时一大堆教授,周作人、辜鸿铭不会对人说“我是读书人”,这是最起码的教养,随便哪个小镇上稍微知书达礼的人,他不会对人说“我是读书人”。
大约是两年前的某一天在某一个机场的某一个书店,发现了一本叫做《多余的素材》的一本书,随手翻看了一下,确定是自己爱看的文字,随后便买了下来。后来经过阅读,很是喜欢,同时也看到了书中作者年轻时的样子,黑白照片的青春容颜。 从此,我知道了一个叫做陈丹青的人。
台湾画家蒋勋曾在《孤独六讲》里说,“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这种对“自我”的诚实,且卓尔不群的勇气,有时不亚于壮士断腕。因代价不菲,少有人为。但陈丹青是个例外。01父亲当年给他取名,用意深藉——留取丹心照汗青。他自幼便喜欢画画。
序二:情热 看陈丹青的《局部》 李静 《局部》播完了。在最后的第十六集,陈丹青感谢大家听他一路念稿子,他要回去画画了。 去吧。去画画吧。我这不愿离席的观众,蓦地想起塞尚写给左拉的信:“我跟毕沙罗学习观看大自然时,已经太迟。但我对大自然的兴趣依然不减。
陈丹青曾在《纽约琐记》中写道:"当初我揣着几十美金来到美利坚,只为一件事:奔美术馆看原作。往后怎么活下去、画下去,全不知道。现在想来,真蠢得连这就叫做"奢侈"也不知道。"通俗易晓地点明了艺术应是纯洁的,艺术家应是真诚眷恋着艺术的,其中没有并无高尚、炫耀的成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