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支军队,他们历经战火,亲眼目睹了新中国的诞生与发展。从辽沈战役的勇敢无畏,到抗美援朝的奋不顾身,再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势不可挡,他们始终坚守保卫国家的信念,创造了一段段传奇故事。
一九四八年三月,东北野战军以独立第一师、独立第二师、独立第三师组建第五纵队,三个独立师依次改编为第十三师、第十四师、第十五师。纵队司令员万毅,刘兴元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委十三师徐国夫任师长,李辉任政委,翟毅东任副师长,苏克之任参谋长,胡寅任政治部主任。
1951年5月末,朝鲜战场上依旧硝烟弥漫,彼时,身在北京中南海的毛主席也时刻关注着战局的变化,为了很好的掌握各方面态势,他将首批入朝作战的几位军长召回国,想与他们交流一下朝鲜战况和作战经验。这其中就有42军军长吴瑞林。
在新中国的曙光初现之际,第42集团军曾一度面临集体退役的命运,然而命运的转机让他们成为了国家的典范。原以为他们的军旅生涯已画上句点,这些战士们却意外地重返战场,再次证明了自己的英勇。在战场上,他们以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从田间的农耕者蜕变为国家的楷模。
其实早在3个月前,1948年11月13日,辽沈战役刚刚结束,东北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作为全军整编的第一批部队,已分别改编为第38军、39军、40军、41军、42军、43军、44军、45军、46军、47军、48军、49军。
第一次战役战场,以狼林山脉为界,分为东、西两线。在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自身减员情况也值得注意,整个战役中,志愿军战斗减员共10721人,其中阵亡2954人,负伤7142人,失踪625人其他减员6235人,包括事故伤亡929人,逃亡1266人,掉队1030人。
克里木战役的关键时刻,苏军在刻赤半岛实施登陆。当时曼施坦因正在攻打塞瓦尔斯托波尔要塞,遂要求第42军坚守阵地,阻止苏军的登陆,可施彭内克中将却擅自命令部队后撤,最终导致曼施坦因占领克里木的计划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