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眼里,上世纪60年代的阿尔巴尼亚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来自中国的粮食、物资、设备、武器等援助源源不断的送往阿尔巴尼亚,在中阿关系的“蜜月期”,阿尔巴尼亚到处是来自东方的黄色面孔,中国甚至从加拿大采购小麦,以缓解阿尔巴尼亚的粮荒。
俗话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与人之间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同样遵循同样的道理,有的国家借助他国的援助,成功摆脱一穷二白的身份,从此走入富强国家的行列,比如以色列。但有的国家在他国无数的援助面前,依旧处于贫穷落后的困境之路,宛如扶不起来的阿斗。
我们的老朋友旅行作家茶玫,今年的春节一个人在阿尔巴尼亚待了半个月。这个国家很久没被我们提起,上一次提起,还是很多人的微信所在地,精神故乡。她大年三十落地,元宵节离开。慢慢悠悠的半个月旅行,让她爱上了这里。这个曾经被称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地方,给了她这个新年最浪漫和温暖的慰藉。
1966年到1986年二十年期间,阿尔巴尼亚总共修建了数十万座碉堡,有大有小,有单人的,也三四个人的,还有的可以驻扎三四百人的,具体修建了多少,没人知道具体数目,大概估算在20万座左右,对于那个时期的领导人霍查来说,当然是修建的越多越好。
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为最新年份的数据。欧洲5个袖珍小国(安道尔、摩纳哥、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梵蒂冈)没有数据,但卢森堡和马耳他有数据。俄罗斯的数据包含其亚洲部分,因为统计数据时不会分洲统计。有海外领地的国家(英国、法国、荷兰、丹麦等),数据通常只包含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