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王率队先到京郊,夜袭曾国荃营,不利,继又围攻之,湘军坚营不出,世贤进城观见天王,秀全劳之曰:【卿兄弟屡赴国难,以纾朕忧,国家安危,惟卿兄弟是赖,当速谋解天京之围,又宜致书若兄,毋听闻言,章奏太激,致人难堪。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时候,曾国荃已经率领湘军围攻天京长达一年之久,李鸿章和左宗棠也率领淮军和湘军开始在苏南和浙江战场组织大规模的反攻,太平天国的形势一天不如一天,怎么办?为了挽回局面,洪秀全开动脑筋,开始推出了一项新的基本国策,所谓的新国策,实际上是历史上一个老掉牙的招数——封王。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追史探今编辑:追史探今引言:曾国荃1862年年初,曾国荃率湘军水陆军两万余人沿安庆抵达天京,逼迫当时在攻打上海的李秀成回师,解救天京之围。
听说关注我的人,都实现了财富自由!太平天国灭亡前,李秀成提出一个救命良策,天王洪秀全为何拒绝。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忠王李秀成提出了一个大胆却又充满智慧的战略构想:放弃天京,转战外线,积蓄力量,待机而动。
说起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场席卷清朝多省的农民起义,前期的太平军所向披靡,先后进行了北伐和西征,虽然北伐失败但是太平军最远打至天津震慑北京,西征时曾国藩军队一直不敌太平军,先后攻破江南江北大营,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那么这样一个士气高涨的运动为什么最终会覆灭呢?
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覆灭,此时曾国藩坐拥半壁江山,握有精锐湘军数十万,又有西方列强的支持,但最终却请旨朝廷要求裁撤湘军,站在权力之巅上的曾国藩为何选择自废武功急流勇退,而不是趁大破太平天国之机,乘机称帝,雄霸江南,与清朝分庭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