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宣布,永远退出院士竞选”,这是一位归国科学家参选失败后发表的言论。与此同时,他还向其他人发出挑战:“10年后,再来看看,有多少院士的科学工作超过我”。2007年全职回归祖国怀抱的饶毅,却在2011年的院士竞选中落败。当时和他一起竞选的还有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也同样落败。
“两院院士”是中国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一经选上,极少数情况才会被撤销称号),他们每一个都是国之瑰宝,在所属领域取得了卓绝成就。对于广大的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而言,也无不以当选“两院院士”为荣。
一旦你获得了“两院”院士的称号,你不仅可以名利双收,还可以在江湖上拥有屠龙刀。5月31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发布2023年院士选举指南后不久,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议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院士选举改革的第一步:收受贿赂上交》。
当初为了出国深造,学习更多国外的先进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饶毅在很多人的不解中前往了美国,虽然他不知道未知的道路上会面临多少困难,但是饶毅并不害怕,因为他想的是通过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将来重新回到自己的祖国,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施一公曾这样评价饶毅:"忧国忧民的科学大家,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为了祖国科研的发展,饶毅放弃了在美国体面高薪的工作,毅然选择回国。在投身科研的过程中,他为人耿直犀利,看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文丨Ziya Joymaker编辑丨学生纪 冬寒2011年,饶毅把在美国多年的科研成果给抛弃了,决然回国发展,然后突然就发文说要永远不参加院士竞选了,这事儿一出来,立马就引得熟悉医学界的网友们议论纷纷。饶毅究竟是何许人也?
饶毅最近因给舒红兵写了一封信而备受大家关注,武汉病毒所所长王延轶不适合担任所长,很多网友觉得饶毅是在开玩笑,因为这位海归历来爱开玩笑,爱搞恶作剧,有点老顽童的感觉,饶毅和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都同属于从美国回来的海归,两人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饶毅和施一公都是当今国内外著名的生物学家,他
2011年在院士评选的过程中,三个人一同被提名为院士,若论科学贡献,三个人都差不多,然而评选的结果让人匪夷所思,只有舒红兵被评上院士,施一公和饶毅却被刷了下来,大家都知道施一公后来离开清华大学,到西湖大学任教,好在2013年又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算是了了一份心愿,但是只有饶毅教授却指出科学研究体制地中的弊端,决定终身不再参加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成为一个棱角分明的人,近来在教育部评选的全国公共卫生学院排行榜上首都医科大学名落孙山,饶毅向教育部提出质疑,一时引起社会的巨大轰动。
“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从理论上讲,它应该能让中国在科学和研究领域取得真正突出的进步,与国家的经济成功相辅相成。但在现实中,研究经费分配中的严重问题却减缓了中国潜在的创新步伐。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
有人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有能力虽然可以快速成功,如果有关系,更容易平步青云。或许这是一句失败后的感慨,或许这是见证了无数案例的心声,总之,这句话看上去有点消极、片面,从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人情社会的真谛。
在 2007 年,有个叫饶毅的家伙,那在美国科研界可是相当吃得开,简直就是众人眼里的“大红人”。那小日子,过得要多舒坦有多舒坦,绿卡拿着,优渥待遇享受着,科研成果还一个接一个往外冒,在神经科学领域那可是一下子就冒了尖儿,就像他发现神经元迁移分子机制这事儿,当时在学术界可掀起了不小的动静。
2007年,一位拥有美国国籍的科学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放弃了在美国优渥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这位科学家,就是饶毅,他的归来,在当时的中国科学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人才流失、学术环境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说起饶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科研成就,还有他的独特个性。很多人都觉得饶毅比较特立独行,是“饶大炮”,但同样是生物学家,同样是从美国回国,施一公对饶毅的看法, 却经历了一番变化。1978年,16岁的饶毅考入江西医学院。1983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