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让不少读者第一时间感受到词人的豁达和豪迈之气,也让今人赞叹:原来穿“芒鞋”,也能穿出如此豪迈之气!这里的芒鞋,就是我们今人所指的草鞋。
刘显均编织的不同材质、样式的草鞋。“左一搓,右一搓,白米来下锅;左一搓,右一搓,辛苦挣钱多;左一搓,右一搓,婆娘娃儿乐呵呵……”近日,在忠县县城比富利山庄小区一栋住宅楼的房间里,刘显均一边唱着他自编的《草鞋歌》,一边手法娴熟地编织草鞋。
“两只黄猫,四个耳朵,牵着不走,拴住飞跑”。这条谜语的谜底说的就是草鞋。草鞋是山区居民过去的传统劳动用鞋,祖祖辈辈的农民穿上它,辛勤劳作,草鞋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打草鞋也成为那个年代村民必会的手工活。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草鞋也渐渐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从物品的统一程度和老人模糊回忆,当年的雩北区编织点远不止二十多台台草鞋机,老人孩童时期,见过得多大人晚上掌着煤油灯集体打草鞋,后来解放后都改为穿布鞋,一些坏了的草鞋机被人为处理了,但是就以仅存的二十多台,也是目前为止于都发现我保持最大最完整草鞋编织群落。
商南草鞋草鞋,历史久远,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它最早的名字叫“扉”, 汉代称为“不借”,据《五总志》一书的解释是:“不借,草履也,谓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三国演义》中的刘皇叔就是卖草鞋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