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游击区,位于浙江省的南部,东濒东海,南连闽东,西与赣东、闽北接壤,北至杭江铁路以南。抗日先遣队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等率领的先头部队,包括领导机关人员、后勤人员、伤病人员和1个迫击炮连、1个重机枪连,以及从怀玉山突围出来的人员共400余人,由江西德兴县广财山进到德兴、横峰边境的槎源坞、篁村一带,与中共闽浙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及省军区机关会合。
1938年初,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国共合作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部署,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的闽西二千多名红军将士,改编成新四军二支队,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的率领下,奔赴江南敌后,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然而,新四军二支队要在苏南茅山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首先就遇到了当地群众对新四军不了解,见兵就躲,无法接近群众的难题;
前文分二期连载刊出了新四军二支队3团与4团红军血脉的传承与沿革,新四军二支队是新四军的骨干主力,下辖的老四团各分队在1949年分别改编为三野三个主力团:205团、210团与217团,其中205团与210团为三野各主力团中最具盛名的“老虎团”。
新四军扬团为新四军二支队4团的代号,为新四军成立伊始的八个主力团之一,几历整编,至1941年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改编为七个师,新四军二支队4团中的红军血脉共注入七个团,计团部、2营营部与4连改编为新四军1师3旅7团;
新四军二支队3团是新四军成立伊始的八个主力团之一,代号为新四军“发团”,该团主要是由闽西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1941年皖南事变中,该团损失殆尽,除原二支队老3团3连等300人成功突围外,3团大部分红军血脉未能保存下来,至新时期军改,新四军二支队3团唯一保存至今的红军血脉分队为某集团军铁锤子旅合成5连_英勇神速连,本期将专门详解新四军二支队老3团红军血脉的传承与沿革,现推文如下:
作者:东旭1939年5月的一天,陈毅接到粟裕一封急电,看后神情凝重。电文内容是:“南京将出动5000日军对新四军二支队所在地江宁、当涂和博望一带进行扫荡!”之前,日军对新四军根据地的扫荡,充其量都是出动两三百人,最多也就500人,上千规模的非常罕见,出动五千更是从未有过。
新四军是抗战时期我党第二支部队,成立时有1.03万余人,规模和级别与八路军3个师相当。新四军下辖四个支队,支队和八路军的旅相当。1938年1月6日,新四军成立时有四个支队:第一支队成立时2300人,由湘鄂赣边红十六师与广东、江西、湖南、赣东北等地红军游击队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