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说过:“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有人说读书有什么用?王阳明有一个观点,我们读的书从来没有直接告诉我们你应该做什么。但有一天,当我们面临选择时,它就会突然出现。
读书,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自律一词并不陌生,出自《左传》,指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世界读书日系列评论之四□杨忠芳在岁月的长河中,阅读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沃土。2024年4月23日,第29个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智慧的追求。阅读,是心灵的滋养,是智慧的源泉。
《阅读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文本、交往与视域》:吴浩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有两副关于阅读的楹联,令人印象深刻。西递履福堂有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宏村南湖书院志道堂有联:“漫研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
对于“导读”,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我认为:“导读”就是教师引领、指导学生有分寸地阅读。名著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名著是了解过去、获取知识,提升解决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等能力的最重要的一种捷径。
短文两篇谈读书【作者】培根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