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在“自消杀抗新冠病毒功能材料”新闻发布会上,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材料与生物医药研究所所长刘伟强表示,“自消杀抗新冠病毒功能材料”经过深圳市P3实验室检测,对新冠病毒消杀显示病毒存活率为零,有效率达到99.69%,形成有效阻断新冠疫情的“环境抗体”,成为阻断新冠病毒环境传人的抗疫“神器”。
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院士的建议下,大年初二,高端院应急专项小组紧急集结,针对除菌消毒的应用需求,在之前技术储备的基础上,以最快的速度研发出以缓释二氧化氯技术为核心的消毒除菌凝胶,为这场特殊战“疫”提供绿色、安全、长期高效的消毒除菌新手段。经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检测
不知道大家可曾听闻过东北的暴雪,最近沈阳、长春等城市已经经过一轮洗礼,这场雪被送上了热搜,结结实实的火了一把。 去年的此时此刻,新冠肺炎恐怕已经在慢慢酝酿,蠢蠢欲动了。好在有效的控制和防御下,新冠病毒得到了强有力的抑制,今年的冬天一定不会像去年那样萧条和颓然了。
近日,清华大学建筑环境检测中心副主任苑蕊女士、技术主管王璐阳先生莅临无限极开展技术交流,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家居用品品类管理总监王雪莲女士、家居用品研发高级经理肖蕾博士等出席会议,双方就空气净化器合作项目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探讨。
昨天,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邓宁介绍,清华大学1月30日就调动全校资源力量全面布局和开展抗疫科研攻关,推动科研成果服务抗疫一线,根据疫情防控需要,从诊、治、防三个方面全面布局,聚焦疫苗、药物、临床诊疗技术、病毒传播防控、应急决策等方
作者:赵志鹏(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检验医学科主管技师)“我对多种过敏原都过敏,但不能脱离世界,该怎么办?”不少过敏患者有这样的困惑。就过敏而言,防大于治。应用药物能够被动地控制过敏症状,让身体不会太难受。而有效避免接触过敏原,才是从源头控制“过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和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立足首都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和迫切需求,北京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的“应急使命 奋斗有我”北京市应急青年能力展示活动。
中国疾控中心4日发布信息显示,我国目前本土流行的新冠病毒绝对优势毒株是BA.5.2和BF.7,个体在感染BA.5.2或BF.7后产生的中和抗体,在短期内会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期对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分支有较好的交叉保护作用。
10月28日,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正式发布了一种“自消杀抗新冠病毒功能材料”。经过深圳市P3实验室、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SGS等权威机构检测,均证明该材料具备有效性、效能持久性、安全性和广谱杀毒有效性等特征。
天津市滨海新区这家企业办公室角落里的小瓶子是这里的“消毒神器”,工作人员赵小玲介绍,有了这个小瓶子,消毒工作轻松了许多,现在她只需要每隔几天到各个办公室转一圈,观察一下小瓶里面凝胶的使用状态,大约两个月更换一次就行了。
1月18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将芯片卡盒放入检测仪器中。为了监测空气中的气溶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昌平实验室等科研人员开展紧急攻关,联合研制出公共空间生物气溶胶新型冠状病毒监测系统。
视频里,一名身穿白大褂的讲解者说,撕开包装拿出口罩就戴其实是“错”的,并给大家讲了口罩残留“环氧乙烷”的情况,并称“环氧乙烷是一级致癌物”,最好在打开包装后把新口罩在空气中抖一抖,让环氧乙烷数值大幅下降后再佩戴。
近期,一段关于口罩环氧乙烷残留检测的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中,检测者对刚刚撕开封膜的口罩进行环氧乙烷检测,认为口罩残留的微量环氧乙烷属于1类致癌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建议把口罩在空中晃动10~20次,让环氧乙烷尽量散发在空气中后再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