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论语》 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翻译是: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对呀!
在我原来的观念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死,子不得不亡。”的落后的、腐朽的封建思想。但现在能说的我原来的认知是多么地浅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原文为: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但如果真了解儒家思想本意后,应该明白孔子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儒家这句话的本意是,君有君的样子,臣也要有臣的样子,父有父样,子有子样,啥意思,就是君要有爱民如子的样子,国君对臣民要有道德上的表率,臣子也要对国君有忠心的义务,父应该有慈爱的样子,孩子要有孝道的品德。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么伟大,为什么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却不提自由呢?因此,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者,他们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人最大的自由是社会秩序之内的自由,人最大的追求是为集体为国家做贡献,而西方,则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
孔子到齐国去,当时执政的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才能管理好一个国家,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000年后遭到的现代人的猛烈批判。孔子这句话为什么会遭到批判呢?因为后世人的误解,把这句话误一步步用,让孔子背了黑锅。
在周代,国家是家族的放大版,叔舅就是国家的缩小版,君臣相当于父子,国家相当于兄弟手足。所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与父子本质上是同一关系,就可以解释春秋战国期间的交战,不是杀死对方为目的,而更像是荣誉决斗,点到为止。
中新社济南7月11日电 题: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当代价值?作者 何中华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现代人,我们必须对古老的智慧保持足够的敬畏。因为古老的智慧有其恒久的历史穿透力,不存在过时与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