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代永乐至弘治年间,沁河经武陟、获嘉、新乡、原武、阳武、封丘等23州县,在徐州城东北角合汶、泗、沂三河入于大运河,为明代京杭大运河,即明代漕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武陟县小岩村西禅安寺院内的“修筑岗头小原堤岸记”中有“漕运做通”之载,正反映了这个时期沁河在明代大运河的水运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成安林 通讯员 陈建光晋豫两省,比邻而居;沿沁五市,一水相牵。11月21日至22日,沁河流域五市政协联合协商会第二次会议在武陟县召开,来自山西省长治、临汾、晋城和我省济源、焦作五市政协主席、分管副市长等会聚一堂,共商共建沁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冬日暖阳,漫步在沁河岸畔,水面碧波荡漾、群鸟嬉戏,远处的山野中青松苍翠。自母亲河复苏行动开展以来,沁源县大力实施沁河沁源县城段生态综合治理项目,改善水环境,构筑生态屏障,守好沁河源头。 沁河是黄河重要支流,发源于沁源县,蜿蜒流过县城人口最密集的生活区。
我的家乡武陟县,南临黄河,沁河在境内汇入黄河,是个“地水相映,人水相亲”的好地方。武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正好处在黄河中下游的结合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万里黄河万里沙,吹沙走浪到我家,一碗河水半碗沙,水流走了留下沙。
沿沁河从沁源下来进入安泽,第一站就到了唐城。听名称,唐城应该是一个有故事有文化的地方,起码应该和尧、和三晋的起源有某种联系。只是,我们到达唐城的时候,天,正下着雨。唐城的工业园区黑黢黢的,路面上是被煤面经久浸染的黑。
《庄子·秋水》有言,“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众多支流的汇入,最终成就了黄河的雄壮。如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提出“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而支流与干流交汇之处,生态环境尤为独特和敏感,需要更好地治理和保护。
周六早上还在倚床看书,忽然接到友人电话,要去沁河源头,如果去赶紧出门,车马上到小区门口。森林覆盖率达到56.7%,林木绿化率达70.77%,山西省第一,名副其实的生态氧吧,引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葱郁的大树,绿色的灌木,山花烂漫,多姿多彩,招蜂引蝶,物种繁多,枚不胜数。
河北日报客户端 邯郸沁河(复兴区段)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九曲沁河的“美丽秘诀”2020年至今,沁河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实施水系连通和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程,将辖区八库一湖三河三渠和25座塘坝全部连通,形成邯郸西部生态水乡。
三晋城邑,名源何处?连缀历史,窥见华夏。《山西话》“地名背后山西史”系列节目,本期讲述沁源、浑源、晋源地名的由来。沁源/浑源/晋源:河流源头与地名的故事北魏建义元年,在汉之谷远县地设义宁郡,郡治设为沁源县,另辖团城、义宁二县(二者都在今沁源县内)。此为沁源得名之始,且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