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2月29日电(通讯员 安正弟)“我都快古稀之年了,党和政府还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八大员”,现在终于可以享受到国家补贴政策了……”从重庆巴南区社保大厅走出来的该区跳石镇大佛村居民周应伦,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才从社保局获得了近万元的养老和医疗补助,且养老待遇由原来的每月9
我1966年参加四清工作队,工资交生产队,生产队记工分,当时算借也是副业工,张军,1968年,到拖拉机站当司机,生产队记工分,拖拉机站给15元生活补助,开车出去一天报销五毛饭费,张光辉,1970年,到机械厂当铸造工,也是副业工。
现在人们出门吃饭,用现金也行,手机扫码也行,就是不带现金,拿着一个手机就能走天下。非农业户口吃商品粮的有粮票,农业户口在生产队分粮食没有粮票,农村的人员要出门办事需要粮票,就得拿粮食到粮站换粮票,不出省换河北粮票,出省去北京,就得换全国粮票。
那时一个全新时期,是一段燃情岁月,一方面,因为生产力低下,产量很低,农民生活很苦,另一方面,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更提倡学雷锋做好事,提倡公而忘私精神,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社会风气纯朴健康,积极向上。
六七十年代人们最欣赏的工作, 供销社营业员,工作在公社拖拉机站。六十,七十年代最让人羡慕的乡村工作是供销社,物资虽紧张也不是完全买不到,经历过布票,粮票,糖票,煤油票,盐票,碱面票,更高端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都是领批条子那时候一是没钱二是有钱也买不到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