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有耐心和能力,去细品董其昌这杯清茶,理所当然的认为,他永远比不上赵孟頫,若是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千万别小瞧董其昌,从艺术境界分析,董其昌的功力超越赵孟頫,他追求内在美,不重视外层展现,多用笔尖的前三分之一,故而点画苍劲枯涩,不似赵孟頫一般浓润,视觉冲击感偏弱。
这个“南北宗”的谬说,在近三十几年来,虽然有人提出过考订,揭穿它的谬误,但究竟不如它流行的时间长、方面广、进度深,因此,在今天还不时地看见或听到它在创作方面和批评方面起着至少是被借作不恰当的符号作用,更不用说仍然受它蒙蔽而相信其内容的了。
启功先生的学生、中华书局编审、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柴剑虹就此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介绍说,“启先生学问博大精深,特别体现在他在凭借深厚学养、遵循学术规范的基础上敢于破除迷信,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上,在《启功丛稿》各卷中可谓比比皆是。”
赵孟頫这件书法,启功含泪练了上千遍,董其昌跟他一比,败得太彻底了!1279年,南宋灭亡。作为赵宋宗室子弟,心灰意冷的赵孟頫曾想过隐居终老,这一年他只有25岁。饱读诗书,希望有朝一日大显身手的愿望似乎要落空了。但是,元朝建立后,急需人才帮助管理天下,元世祖忽必烈命御史四处延揽。
中国书法家协会是我国影响力和地位最高的书法类社团,自1981年5月建立以来,一直蓬勃发展。截止到目前,中书协有团体会员35个、个人会员超过8000,还下辖十几个部门和直属单位,主导着书界最高奖“兰亭奖”的召开和评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北师大校园内的陈垣校长像。在华侨历史博物馆的收藏馆里,静静躺着一摞剪报,不少已泛黄残破,承载着厚重的时光印记。其中一页1946年11月27日的《读书周刊》,头版头条刊登了《书通鉴外纪温公序后》,作者是被誉为“国宝”的史学泰斗、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的陈垣。
解读黄道周、王铎、倪元璐三位中国书法史上无论是艺术还是人生都富有典型性的个案对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无疑有很多重要的启迪:他们三人都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艺术,但他们的人生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却分道扬镳,书写了截然相反的篇章,三个文化巨人都成了历史的祭品,这在中国古代改朝换代时期是常态,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性格即命运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