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微信远古发现丨你好!5亿多年前的“海绵宝宝”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合作,在湖北宜昌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一类新的大型海绵动物化石,科研团队将之命名为螺旋网格海绵。
12月22日,工作人员进行恐龙蛋化石原位修复工作。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近日,在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团队发现了3枚世界罕见的结晶恐龙蛋化石。这是湖北省首次发现结晶恐龙蛋化石,对于揭示恐龙产蛋过程和还原当时的古环境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古所”)获悉,早期生命研究国际合作团队在湖北宜昌距今约5.5亿年前的石板滩生物群中,发现了一种埃迪卡拉纪晚期的冠群海绵动物,这一发现填补了海绵动物早期演化的重要环节。该成果于6月5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2024.4.3首次全国数据工作会议召开首次全国数据工作会议于4月1日到2日在北京召开。据国家数据局消息,各地现已完成相应数据机构组建。相关负责人在全国数据工作会议上表示,国家数据局于去年10月正式挂牌,承担起统筹数字化发展和数据行业管理的职责。
1月6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在湖北西部的秭归盆地首次发现了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化石。本次发现的恐龙足迹至少包括11枚足迹,其中9枚蜥脚类恐龙足迹可以形成一道行迹,另有1枚孤立的蜥脚类足迹和1枚孤立的兽脚类足迹。
湖北考古新发现!日前,湖北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项目组,在郧西县坎子山地区发现了新的生物化石资源,形成时间距今大约3.2亿至3.4亿年!这是继十堰白垩纪恐龙——恐龙蛋化石群被发现后,我市发现的又一重要古生物化石群落,而且年代更加古老。
1月6日,中外科学家团队发布研究报告,在湖北西部的秭归盆地首次发现了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化石。该发现丰富了湖北地区恐龙化石的种类,对理解中国侏罗纪中期恐龙的活动范围、古地理分布及湖北地区恐龙动物群组成有重要意义。
中新社武汉12月21日电 (武一力 许铮)据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21日消息,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团队日前在遗址一号馆恐龙蛋化石露头修复治理过程中,偶然从一窝31枚的蛋窝里发现3枚结晶恐龙蛋化石。
我国古生物研究有了重大发现!6月19日从省地质局地科院获悉,该院吴奎团队首次在湖北远安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锥形牙形化石,该成果发表在地学领域国际重要期刊《Geological Journal》(中文名为《地质学杂志》)上,标志着上述结论得到古生物专家们的认可。
氐历元年:汤家岗人创立了一个历法元年,并创作了干支纪律时间制度。甲子年首为BC5036年1月27日,甲子年年末是BC5035年1月27日,甲子岁岁气终于乙丑岁立春,甲子岁的氐历元祀为乙丑岁岁司,氐历元祀东宿是氐宿,故此后的历法为氐历,古人称其为“氐历”,这从星象纹章中得出的。
湖北日报讯(记者林晶、通讯员韩轩、彭小桂)让藏在深闺中的文旅资源,露出真面目。4月23日从省地质局获悉,全省8个试点县(市、区)已完成文旅资源普查的外业调查工作,新发现资源1191处,其中包括一批罕见的古生物化石、天坑、环崖丹霞等资源。
来源:【三峡晚报】本报讯(记者何凡)3月23日,记者从宜昌市住建部门获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包括有“中国化石第一村”的远安县河口乡落星村、“万里茶道古道遗址”五峰湾潭镇红旗坪村等宜昌11个村落正式入选。
秭归县坐落在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她不仅是我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同时也是楚文化发源地之一。屈原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政治家,但是却是一个失败的政治家,他曾经是楚国的左徒,左徒是一个官职,相当于后来的左臣相,权力仅次于臣相,是楚王权力核心里的一个重要官职。
来源:湖北日报 继1989年、1990年在学堂梁子遗址发现两具距今100万年左右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之后,湖北发现第三具完整“郧县人”头骨化石。12月26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布信息称,经团队数月奋战,备受瞩目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被顺利提取,离土出舱,已进入修复和研究环节。
秭归县沙镇溪镇树坪村小地名为三块石的地方,温和湿润的小气候是脐橙伦晚种植的“风水宝地”,只见柑农们正从漫山遍野的伦晚树枝上把一个个色泽鲜艳的果子采摘下来,放袋、装框、搬运,现场一派丰收景象。图丨果实丰收然而,过去因这里的田间道路“无人管”,对柑农运输脐橙造成很大的阻碍。